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推动了国际法的产生
【学习目标】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知道其形成的历程;掌握近代国际关系的跨度与大致演进脉络,了解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状况;理解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分析国际法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民族国家的特征
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
主权独立
确定的领土和疆域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文化认同
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00多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最终击退英国,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
1.背景:
(1)历史:英法百年战争使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觉醒
材料1: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2)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根本)
材料:(欧洲)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3)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材料:通过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教皇的一统权威,建立了服从国王权威的民族教会,一统的基督教普世国家已被分成为很多独立的国家。
——姜守明《欧洲宗教改革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4)思想: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
材料: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等。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15世纪的英国已有50万以上的人有英语的识读能力。件随语言发展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文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骄傲。——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5)市场与文化: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材料: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6)现实: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逻辑建构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战争、
宗教改革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战争
民族语言形成
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英王的专制统治建立
(16世纪)
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
法王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17-18世纪)
材料: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结合课本总结线索
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2.过程:
版图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4、特点:
(1)主权独立,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2)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1)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
(2)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3)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国家意识重要
3、表现:
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依次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国歌《马赛曲》
法国国庆日(7月4日)
回归课本基础知识
材料: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
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合作探究】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①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
②民族主义带有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思考:①根据材料,思考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②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③归纳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武力
A.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1)奠定基础: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2)确立原则: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缔约国须守约,可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3)范围扩大:
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评价:维也纳体系
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禁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会议,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式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或卖出,被分割或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恩格斯
①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②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规定了外交人员的衔级)
③西方各国为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战争冲突不断,引发一战
3.新阶段——20世纪后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主张: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是,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没有美国, 苏联也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又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新条约:
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二、形成与发展
3.新阶段——20世纪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组织: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成立。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确定了 “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新领域:
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时期 体系名称 背景 内容 局限
17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一战后
二战后
民族国家初步形成、三十年战争
拿破仑战争
一战、
十月革命
二战、
国际组织激增
经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和新问题
①国家领土、主权原则
②国际法出现与原则(国际会议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家战争;遵守条约与集体制裁)
③近代外交制度出现
①大国协调、欧洲均势(集体安全初创)
②国际法向美亚扩展
①国际联盟(全体一致)
②《非战公约》
①联合国(大国一致、集体安全)
②国际法领域大为扩展
西方国家采用双重标准,引发一战。
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未能实现和平安全。
时有大国违约行为(威胁世界和平)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总结】世界体系的演变
从对国际法的影响角度,分析国联与联合国的异同
不同点:
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联合国较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相同点:
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都是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有大国强权色彩
随着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法也与时俱进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国际法主体大大增加
国际法内容不断充实
国际法形成较完整体系
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
国际法国家本位观淡化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凡华体系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领域扩展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模块小结
三、外交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1.含义:
2.过程:
(1)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2)进一步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指主权国家通过对话与谈判来解决国家间分歧。
3.材料 17世纪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特点。
(1)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
(2)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
(3)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4)外交规范化、法制化。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丁韪良
P69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
1876年,郭嵩焘率随员出使英国,在伦敦设立使馆,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郭嵩焘
近代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事件
坚守天下观而无世界观
近代外交的尝试,正是中国蹒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写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1917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课堂小结
1.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促使其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 说明教会的束缚已经完全被打破
C. 民族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国家认同 D.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当堂检测
2. 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完成了对美国学者惠顿所著的《国际法原理》一书的翻译工作。1864年底到1865年初,这本书在总理衙门资助下以《万国公法》之名印行出版。同时,此书被刊印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这反映出清政府
A. 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 B. 依法治国全面铺开
C. 法律制度全盘西化 D. 认可西方的国际法
P72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探讨国际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⑴《红十字公约》规定要保护野战医院和军医院中的伤病员,他们是没有或停止使用武力的人。这体现了国际法对战争规则的要求和减少伤亡的目的,反映了国际法要保护和平和安全。
⑵《国际联盟盟约》反映了国联宣扬反对战争、维护国际和平,并要求缔约各国遵守国际公法的规定。它表明各国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国际法日益受到重视。
⑶《联合国宪章》表明联合国要求在国际法的原则下,采取和平有效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这进一步提高了国际法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