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知识巩固夏朝建立商朝建立西周建立春秋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600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41年历史时序社会制度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东周(549年 )铁器时代夏朝灭亡商朝灭亡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周朝(825年 )西周(276年 )厦(470年 )商(554年 )政治经济军事请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于爵位并赏赐土地1、废除井田制,允许士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知识巩固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1、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2、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认识老子的“人应该顺应自然”和“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的思想;认识百家争鸣、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时空观念:通过“孔子周游列国图认识他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的艰辛。3、史料实证:通过实物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论语》书影、《韩非子》书影,认识“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真实性。4、历史解释:通过老子、孔子生平和思想主张的叙述,加强对他们思想主张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孔子创办私学的作用和提出“有教无类”的影响,认识孔子在中国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作用。通过孔子学说和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他是大教育家的认识。5、家国情怀:通过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探索、创新、互相学习、探讨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齐楚燕秦晋渤海黄 海东海1、左图中是谁?他姓甚名谁?何时何国人?曾在何处做何职?创立什么学派?答:①一、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识渊博,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春秋后期形势图周姓李名耳老子故里安徽涡阳姓李名耳②春秋后期楚国人③在周朝做史官,老子老子向老子请 教老子④⑤道家学派《道德经》成为道家的经典。一、老子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2、阅读材料,说出老子的思想是什么?答:老子的思想:①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③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3、他的著作是什么?地位如何?答: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齐楚燕秦晋渤海黄 海东海1、左图中是谁?他姓甚名谁?何时何国人?创立什么学派?答:①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形势图周②③④创立:儒家学派鲁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学,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的言行和思想记录在《论语》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一)孔子简介:2、左边材料中,记录了孔子一生的哪些事迹。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孔子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答:少年: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在鲁国从政中老年: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二)孔子生平:齐鲁卫曹宋郑陈蔡楚江苏安徽湖北山西河北泰山山东曲阜曲阜公元前497年, 55岁开始游列国黄海渤海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返回路线出游路线公元前484年, 68岁回到鲁国2、左边材料中,记录了孔子一生的哪些事迹。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孔子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答:少年: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在鲁国从政中老年:晚年: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二)孔子生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3、左边材料中,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提出什么?他在政治上推崇什么制度?在治国方面主张是什么?反对什么?答:核心思想:“仁”政治上推崇的制度:西周的制度治国主张:治国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三)孔子思想主张提出:“仁者爱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4、读材料,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什么意思?“仁”的思想表现在哪些地方?“仁”的作用是什么?答:⑴“仁”的意思:有爱心和同情心。⑵“仁”的思想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⑶“仁”的意义:“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三)孔子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5、材料中,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如何做?以德治国有什么意义?答:⑴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不施苛政。⑵ 意义:实行以德治国,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稳定。(三)孔子思想主张6、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孔子是什么家?答:孔子是大思想家。材料研读P3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答:积极的意义: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译文: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为政以德,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拥戴;道之以德,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自我检点,归于正道。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戴。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道之以德,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自我检点,归于正道。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道理对今天有什么意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三)孔子教育思想1、读资料,说出对教育的贡献?答:孔子对教育的贡献:⑴创办私学⑵提出教育原则“有教无类”⑶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⑷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⑸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1、孔子对教育的贡献:⑴⑵⑶⑷⑸2、读资料,在教学中孔子注重什么教育?答:教学中孔子注重的教育是: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2、孔子注重的教育:创办私学创办私学前,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文化事业,由他们来决定文化教育的内容,所有的文化典籍也都是由他们一手控制。以确保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学校设在官府中,教育与行政合一,官吏既管行政,又从事教育。学校既是教育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官府。学在官府根据学在官府资料说出孔子创办私学的意义。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意义:孔子贡献一:孔子贡献二: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可以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育为政府垄断,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在官府孔子三千弟子阅读P39最后一段,说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什么意义?答:意义:孔子贡献三:发现教育规律2、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秀者可被任以官职。1、学思并重3、由博返约指求知应从广博出发,然后向精深发展,返归于精练、纯粹、简约孔子贡献四: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一:启发诱导教学方法三温故而知新教学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二举一反三1、《诗》:包括“颂”、“雅”、“风”编集了距今两千五百年至三千年之间的歌诗共305篇。这是中国由口头文学转化为书写文学的第一部诗集2、《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3、《易》:《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4、《礼》: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5、《乐》:有纯乐理内容,如规定音阶距离大小的“五音”和规定音高的十二律等。6、《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公元前722,下至前481年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曲、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经六孔子贡献五: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意义通过以 上学习,你认为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之外,还是什么家?为什么?想一想① 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之外,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些对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原因:4、阅读课本P40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孔子创立了什么学派?他的思想编在了什么书里?孔子学说和孔子提出的道德规范各有什么影响?《论语》书影答:①孔子创立的学派是:儒家学派名词解释: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期孔子首创,为历代儒客尊崇。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②记录孔子思想的文献:《论语》(四)孔子学说的影响③孔子学说影响:孔子提出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④ 道德规范影响: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阅读课本P40第三段回答: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是“诸子百家” ?影响最大的学派有哪些?答:①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②“诸子百家”定义: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③影响最大的学派: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秦楚越吴邹鲁齐燕赵晋韩卫魏周老子韩非庄子孟子荀子宋墨子吴起孙武“诸子百家”孙膑孔子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一)各家代表及思想主张1、墨家阅读左边资料,墨家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思想是什么?项目 思想主张要求反对提出批判提倡⑴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⑵在下表中填写 墨家(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人们互爱互利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贵族的奢侈生活节 俭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儒家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宣扬“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称为“亚圣”。他的言论收录于《孟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为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显著的贡献。阅读资料,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哪些?请分别说出他们的思想。⑴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⑵孟子的思想:①主张:实行“仁政”②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③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④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⑤反对:非正义战争⑶荀子的思想: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材料研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译文: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叫大丈夫答: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3、道家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阅读资料,战国时期道家代表是谁?请说出他的思想。⑴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子⑵他的思想:①治国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其作品收集于《韩非子》。4、法家阅读资料,战国时期法家的治国主张是什么?代表是谁?请说出他的思想和地位。⑴战国时期法家的治国主张:韩非(韩非子)⑵代表人物: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①反对:②治国主张:⑶韩非的思想: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东方兵学的鼻祖”。 在柏举之战中统领吴军大败楚军。 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5、兵 家阅读课本P41相关史事回答:⑴ 兵家是何时何人创立的?他的著作是什么?有什么意义?①兵家创立时间:春秋末期②创立者:孙武(孙子、孙武子)③孙武著作:《孙子兵法》④《孙子兵法》的意义: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⑵战国时期的兵家代表有哪些?谁继承了孙武的军事理论?5、兵 家⑶战国时期的孙膑的提出了什么军事思想?吴起,卫国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历仕鲁、魏、楚三国,在鲁率领鲁军大败齐军,在魏领导魏军屡次击败秦军,在楚主持变法,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 。他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与孙武并称“孙吴”,著有《吴子》一书。孙膑,字伯灵,现山东人,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曾遭庞涓处以刖[yuè]刑而黥[qíng] 之。求齐使者救至齐,委以军师之职, 辅佐齐将田忌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确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晚年钻研兵法战策,著成《孙膑兵法》。①战国时期的兵家代表:吴起、孙膑②继承孙武军事理论的是:孙膑孙膑提出的军事思想: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阅读课本P41正文最后一段回答: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表现在哪里?6、“百家争鸣”定义及表现⑴定义: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百家争鸣”。⑵表现:① 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② 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问题思考P4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时期,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相互吸收和辩驳,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答: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7、“百家争鸣”的影响阅读课本P42正文第一段:说出“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什么?答:“百家争鸣”的影响: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想文化发展中国古代第一次思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知识拓展《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诗经》里的作品,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有的描写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赞扬反抗压迫,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一“楚锌”。他的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诗经》和“楚辞”,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答:①阅读知识拓展回答:1、什么是《诗经》?其主要记录什么时期的诗歌?有什么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记录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②③ 价值:《诗经》既是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又是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知识拓展《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诗经》里的作品,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有的描写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赞扬反抗压迫,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一“楚辞”。他的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诗经》和“楚辞”,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阅读知识拓展回答:2、“楚辞”是何时谁创造的?答: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屈氏,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在楚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创立了“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3、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答:代表作:4、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是什么?答: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是《诗经》和“楚辞”学派 代表 人物 主要思想 主张 要求 反对 批判 提出 认为 提倡 明确墨在下表中填写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知识巩固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子“兼爱”“非攻”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人们互爱互利奢侈生活选贤能者治理国家节 俭孟子荀子实行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民贵君轻非正义战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尊卑等级实行“礼治”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吴起孙膑知识巩固时代 代表 思 想 主 张 教育贡献 创立评 价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思想在下表中填写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孔子春秋时期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推崇西周的制度,反对苛政①提出“有教无类”②注重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①创办私学②提出教育原则“有教无类”③发现和总结出教育规律④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⑤整理文献资料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①实行“仁政②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④反对非正义战争荀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知识巩固在下表中填写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时代 代 表 创立 思 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老子道家学派①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③主张“无为而治”庄子①治国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课后活动P421.请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课堂训练答: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经常复习;要有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意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指导意义:指导意义: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别人学习意思: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指导意义: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意思: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指导意义:要经常复习;意思:聪明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指导意义:要有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课后活动P422.谈谈你对下面孟子言论的感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感想: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获得的,意思: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会选择要熊掌而不是鱼。意思: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意思: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就会果断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这段话,表达了孟子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当今中国正是有了一大批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强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要学习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课堂训练1.“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jué],苟以取强而已矣。“这段材料说明该时期( )。A.分封制解体 B.秦孝公时期秦成为最强大的国家C.礼乐制崩溃 D.当时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课堂训练D2.《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二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课堂训练D3.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道德完善是实现政治统一的关键D.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课堂训练A4.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个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课堂训练A5.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D课堂训练课后作业1、作出第8课“百家争鸣”思维导图。2、说出诸子百家主要学派的名称、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3、说出老子、孔子创立的学派名称和各自的思想主张。4、“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什么?5、复习第一、二单元知识,准备月考。谢谢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