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6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62张)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 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形成过程。
2.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实施民族政策的意义。
学科素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 中国国情: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__________格局。
(2) 民族遭遇: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___________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多元一体 
政治生活
(3) 现实需要: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__________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 中共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__________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国家结构 
中国国情
2.依据
(1)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_________”。
(3) 1954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________。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团结互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自治权
3.实施
(1) 1947年5月1日,________自治区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_____________、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内蒙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表现
(1) 纳入法制轨道: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 制定相关条例: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 “三个离不开”: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 提高政治地位:1997年,____________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共十五大
3.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推动: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__________”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繁荣发展 
中华文化
2.完善: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__________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新内涵:铸牢中华民族________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团结进步
共同体
4.目标: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________、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_______
__的伟大目标。
共学 
中国梦
[易错警示]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不同
①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② 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归纳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拓展延伸]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 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 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③ 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 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方法点拨] 图示法理解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研习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材料二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原因:近代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团结斗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2) 根据材料二回答,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及其地位。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地位: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史论背诵]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 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巩固练习]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A项符合题意。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D.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
B
解析:B项与材料中“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相符,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共对民主人士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研习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合作讨论] 
材料一 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他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均须依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政令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至今都实行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制度,但是,这种单一制具有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对当代中国结构形式进行了规定。
——摘编自浦兴祖主编《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材料二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
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
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并说明其意义。
特色:依法构建国家结构的相关制度;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中央集权制与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等制度相结合。
意义: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为世界各国完善国家结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史论背诵]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 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使少数民族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实现了民族平等。
(2)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3)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民族差异更加包容,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积极性。
[巩固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贯彻“一国两制” B.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排除A、B两项;D项“保障民族高度自治”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故选C项。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铸牢_______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材料中横线处填写的内容是(  )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故选D项。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中共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解析:“(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国情,故选D项;“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题干不能说明民族团结,排除A项;不能说明反侵略的要求,排除B项;“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无法体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排除C项。
2.(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模拟)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
解析:据材料“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少数民族有代表参政议政,从而有效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选C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排除A项;
各少数民族主要是对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进行管理,人大代表们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排除B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排除D项。
3.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C
解析:A项与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符;《共同纲领》没有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规定的,故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涉及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没有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排除。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A
解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修订”的明确和坚持,及“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2018年,民族8省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 983元、11 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8省区贫困人口从3 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这反映了(  )
A.注重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实现持续性发展
B.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
C.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民族地区进步成就辉煌,实现跨越式发展
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地区的生态、法治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蒙古横跨三北,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一些封建上层分子和原日伪官僚打出内蒙独立的旗号。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春,先后建立起各盟分会和各旗支会,同时以民
主选举的形式改组和重建了各盟旗政府。与此同时,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市镇小手工业者建立农民会、牧民会及工会组织,进行减租减息,建立实业公司以提高生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政治地位。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大会讨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暂行组织大纲,选出了临时参议会,并经临时参议会选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会,组成了内蒙古自治政府。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方针;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敌对势力意图分裂内蒙古;各族各界群众民族民主意识增强;重建了各盟旗政府,奠定了组织基础;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意义。
挫败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意图,维护了祖国统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为人民解放战争赢得了巩固的后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民族学说;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完成课时作业(十三)
Homework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