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它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3.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4.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难点: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问. 问题1:方程的定义是什么? 预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预设: 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若不是,说一说是什么方程? (1) 5x+3 = 8 (2) x + y = 8 (3) (4) x2+ 2x = 8 预设:(1)是一元一次方程(2)是二元一次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3)是分式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4)不是,也不是我们所学的方程. 提问:它不是我们已学的方程,那它是什么方程呢? 思考回答 自行判断后说一说理由 通过复习回顾及相应的练习,引出新的问题,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做准备.环节二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通过三个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列出方程,找到三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问题1:下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 8 m,宽为 5 m,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 18 m2 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 预设:设所求的宽度为x m,那么地毯的长为(8-2x)m,宽为(5-2x)m,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8-2x)(5-2x)=18 问题2:观察下面等式:102+112+122 =132+142,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 预设: 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 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x+1),(x+2) ,(x+3),(x+4).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x2 + (x+1)2 + (x+2)2 = (x+3)2 + (x+4)2 问题3: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预设: 由勾股定理得,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6 m,设底端滑动x m,那么滑动后底端距墙(x+6) 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8-1)2 + (x+6)2 =102 【议一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先将上述三个方程先整理化简,然后再找到共同点,由此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给出一般形式. 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 (8-2x)(5-2x)=18,(8-1)2 + (x+6)2 =102 , x2 + (x+1)2 + (x+2)2 = (x+3)2 + (x+4)2 思考: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①将三个方程分别化简整理得: 2x2-13x+11=0 x2-8x-20=0 x2+12x-15=0 都可化为ax +bx+c=0的形式 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都可以化成 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 追问:你能根据上述三个方程的共同点,给这样的方程下个定义吗? 【归纳】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x 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 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想一想:a为何不能为0,b,c可以为0吗? 预设:a为0,就不满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也就是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b,c为不为0,对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受影响. 【归纳】 一般形式: 我们把 ax2+bx+c=0(a,b,c为常数,a≠0)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二次项:ax2 ,一次项:bx;常数项:c 二次项系数:a ,一次项系数:b. 如:2x2-13x+11=0 2x2 是二次项,2是二次项系数; -13x是一次项,-13是一次项系数; 11是常数项. 认真分析,尝试列出方程 认真分析,尝试列出方程 认真分析,尝试列出方程 先动手整理,再举手说一说 组内交流讨论. 思考回答问题 熟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实例的等量关系,设出对应的未知数,列出方程,为归纳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准备.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方程知识和经验,将上述三个方程进行化简,并整理成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对整理后的方程进行观察与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共同特点;最后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对所列三个方程共性的分析,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环节三 应用新知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1将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提醒: 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0)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x2–8x–10=0. 二次项系数为 3,一次项系数为 –8,常数项为 –10. 追问: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的步骤是怎样的,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答案: 化一般式的方法: 一去(去分母、去括号) 二移(移项) 三并(合并同类项) 友情提示: (1)二次项系为负数时,一般要化为正数; (2)写一般式时通常按未知数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 (3)写系数时要带上前面的符号. 明确例题的做法 思考回答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归纳总结化一般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环节四 巩固新知 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 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0; (2)x2+2x – 4=0; (3)x2–=2 (4)3y2 – 4x=7; (5)4x2=9; (6)(x+2)2=(x – 1)2. 2.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为三个连续的整数,求它的三边长.(只列方程) 3.把方程 (3x+2)2 = 4(x–3)2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顶系数和常数项. 答案: 1. × √ × × √ × 2.解:设最短直角边长为 x ,则另一直角边 长为(x+1),斜边长为(x+2).依题意,可列方程 x2 + ( x + 1 )2 = ( x + 2 )2 . 3.解:(3x+2)2 = 4(x–3)2 9x2+12x+4=4( x2–6x+9) 去括号:9x2+12x+4=4x2–24x+36 移项:9x2–4x2+12x+24x+4–36=0 合并同类项:5x2+36x–32=0. 二次项系数为 5,一次项系数为 36, 常数项为–32.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环节五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尝试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所学知识.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2页 习题2.1 第1、2题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共19张PPT)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配套北师大版学习目标准备好了吗?一起去探索吧!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它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3.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4.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难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复习回顾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问题1:方程的定义是什么?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思考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若不是,说一说是什么方程?(1) 5x+3 = 8(2) x + y = 8(4) x2+ 2x = 8(3)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它不是我们已学的方程,那它是什么方程呢?合作探究问题1:如图,幼儿园某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 8 m,宽为 5 m,现准备在地面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 18 m2 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8 m5 m设所求的宽度为x m.xxxxxxxx那么地毯的长为 m,宽为__________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8-2x(8-2x)5-2x(5-2x)(8-2x)(5-2x)=18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 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问题2:观察下面等式:(x+1)102+112+122 =132+14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2 + (x+1)2 + (x+2)2 = (x+3)2 + (x+4)2(x+2)(x+3)(x+4)由勾股定理得,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 m,设底端滑动x m,那么滑动后底端距墙 m,合作探究问题3: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6(x+6)化简整理得:根据题意,可得方程:(8-1)2 + (x+6)2 =102x1x+6议一议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思考: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x2 + (x+1)2 + (x+2)2 = (x+3)2 + (x+4)2(8-2x)(5-2x)=18(8-1)2 + (x+6)2 =102将三个方程分别化简整理得:2x2-13x+11=0x2-8x-20=0x2+12x-15=0都可化为ax +bx+c=0的形式等号两边都是 ,共同点等号两边未知数次数整式唯一最高2归纳整式只含有 ,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二次)议一议都可化成 ax2+bx+c=0 (a,b,c为常数,a≠0).你能根据上述三个方程的共同点,给这样的方程下个定义吗?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x 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 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想一想:a为何不能为0,b,c可以为0吗?归纳归纳我们把 ax2+bx+c=0(a,b,c为常数,a≠0)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如:2x2-13x+11=02x2 是二次项,2是二次项系数11是常数项-13x是一次项,-13是一次项系数典型例题例1 将方程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解:去括号,得3x2–3x=5x+10二次项系数为 3,一次项系数为 –8,常数项为 –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x2–8x–10=0.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0)想一想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的步骤是怎样的,需要注意什么?化一般式的方法:一去(去分母、去括号)二移(移项)三并(合并同类项)友情提示:(1)二次项系为负数时,一般要化为正数;(2)写一般式时通常按未知数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3)写系数时要带上前面的符号.抢答随堂练习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3x=0;(2)x2+2x – 4=0;(3)x2– =2;(4)3y2 – 4x=7;(5)4x2=9;(6)(x+2)2=(x – 1)2.(3)整式方程.(1)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化简后为:6x+3=0抢答随堂练习2.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为三个连续的整数,求它的三边长.(只列方程)解:设最短直角边长为 x ,则另一直角边长为(x+1),斜边长为(x+2).依题意,可列方程x2 + ( x + 1 )2 = ( x + 2 )2 .抢答随堂练习3.把方程 (3x+2)2 = 4(x-3)2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顶系数和常数项.解:(3x+2)2 = 4(x-3)29x2+12x+4=4( x2-6x+9)去括号:9x2+12x+4=4x2-24x+36移项:9x2-4x2+12x+24x+4-36=0合并同类项:5x2+36x-32=0.二次项系数为 5,一次项系数为 36,常数项为–3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x 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 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把 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二次项:ax2 ,一次项:bx;常数项:c二次项系数:a ,一次项系数:b.教科书 第32页习题2.1 第1、2题再见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解的概念.2.经历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过程能理解其意义.3.会利用“两边夹”的思想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近似解.难点:利用“两边夹”的思想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特点? 预设: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整式方程 问题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预设: ax2+bx+c=0(a,b,c为常数,a≠0),其中ax2是二次项,bx是一次项,c是常数项. 【填一填】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______. 2.一元二次方程(x+1)2-x=3(x2-2)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 3.近似数2.36≈_____(精确到0.1). 预设:(1)解 (2)2x2–x–7=0 (3)2.4 思考回答 独立完成 通过复习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及一般形式和相应的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环节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通过列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方程的解满足的条件,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再通过延续上一节课的两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从而归纳得出用“两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问题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x2–2x–8=0的解 -4,-3,-2,-1,0,1,2,3,4 预设:列表 归纳:像数-2,4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做根). 问题2:在上一课中,我们知道四周未铺地毯部分的宽度x满足方程(8-2x)(5-2x)=18,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 (1)x可能小于0吗 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x不可能小于0,因为宽度不能为负. 追问:x可能大于4吗 可能大于2.5吗 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x不可能大于4,(8-2x)表示地毯的长,所以有8-2x>0, x不可能大于2.5,(5-2x)表示地毯的宽,所以有5-2x>0. (2)你能确定x的大致范围吗? 预设:由(1)可知:0环节三应用新知 【典型例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 例 请估算出一元二次方程x2-2x-1=0的正数根(精确到0.1). 分析:①先列表确定整数部分,当2<x<3时,-1<x2-2x-1<2,则正数根在2到3之间;②再列表确定十分位部分,当2.4<x<2.5时,-0.04<x2-2x-1<0.25,则正数根在2.4到2.5之间;③最后确定百分位部分,当x=2.45时,x2-2x-1的值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正数根在2.40到2.45之间,若小于0,则正数根在2.45到2.50之间.再根据精确到0.1,四舍五入取值即可. 解:(1)列表.依次取x=0,1,2,3,… 由上表可发现,当2<x<3时,-1<x2-2x-1<2; (2)继续列表,依次x=2.1,2.2,2.3,2.4,2.5,… 由表发现,当2.4<x<2.5时,-0.04<x2-2x-1<0.25; (3)取x=2.45,则x2-2x-1≈0.1025. ∴ 2.4<x<2.45, ∴ x≈2.4即正数根为2.4. 明确例题的做法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环节四巩固新知 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 1.五个连续整数,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您能求出这五个整数分别是多少吗? 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估算方程的解:一个面积为120m2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m.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有一条长为16m的绳子,你能否用它围出一个面积为15m2的矩形?若能,则矩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答案: 1.解:设第一个整数为x. x2+(x+1)2+(x+2)2=(x+3)2+(x+4)2. 3x2+6x+5=2x2+14x+25. x2-8x-20=0. 列表: 所以x=-2或10. 所以,这五个整数分别是10,11,12,13,14或-2,-1,0,1,2. 2.解:设苗圃的宽为xm,则长为(x+2)m, 根据题意得:x(x+2)=120. 即x2+2x-120=0. 列表: 所以,苗圃的宽为10m,长为12m. 3.解:能,设矩形的宽为xm,则长为(8-x)m, 依题意,得x(8-x)=15. 即:x2-8x+15=0. 列表: 所以,矩形的宽为3m,长为5m.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环节五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尝试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所学知识.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5页 习题2.2第3题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共19张PPT)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配套北师大版学习目标准备好了吗?一起去探索吧!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其估算1.理解方程解的概念.2.经历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过程能理解其意义.3.会利用“两边夹”的思想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重点难点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整式方程.复习回顾问题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特点?ax2 + bx + c = 0(a,b,c为常数,a≠0)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1.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______.一元二次方程 (x+1)2 - x = 3(x2-2) 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3. 近似数 2.36 ≈ _______(精确到0.1).解2x2–x -7 = 02.4填一填合作探究问题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 x2 – 2x – 8 = 0 的解 -4,-3,-2,-1,0,1,2,3 ,4x -4 -3 -2 -1 0 1 2 3 4x2 – 2x – 816-870-5-8-9-50像数-2,4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做根).合作探究问题2:在上一课中,我们知道四周未铺地毯部分的宽度x满足方程(8 -2x)(5-2x)= 18,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8 m5 m(1) x可能小于0吗 说说你的理由.追问:x可能大于4吗 可能大于2.5吗 说说你的理由.xx 不可能小于 0 ,因为宽度不能为负.x 不可能大于 4 ,(8-2x)表示地毯的长,所以有 8-2x > 0.x 不可能大于 2.5 ,(5-2x) 表示地毯的宽,所以有 5-2x > 0.合作探究问题2:在上一课中,我们知道四周未铺地毯部分的宽度x满足方程(8 -2x)(5-2x)= 18,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8 m5 m(2) 你能确定 x 的大致范围吗?x由(1)可知:0(3) 填写下表:x 0.5 1 1.5 2(8-2x)(5-2x)(4) 你知道地毯花边的宽 x(m) 是多少吗?所求宽度为 1 m.2818104你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问题3:在上一课中,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x满足方程72+(x+6)2 = 102 ,也就是x2 +12 x - 15 = 0.做一做10m8m1mxm(1) 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 1 m,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因为 x = 1时不满足方程.(2) 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 2 m 吗?可能是3 m 吗?为什么?不可能是 2 ,因为 x = 2 时不满足方程.不可能是 3 ,因为 x = 3 时不满足方程.问题3:在上一课中,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x满足方程72+(x+6)2 = 102 ,也就是x2 +12 x - 15 = 0.做一做10m8m1mxm(3)你能猜出滑动距离 x(m) 的大致范围吗?x 1 2 3x2 +12 x - 15-21330猜测:1问题3:在上一课中,梯子的底端滑动的距离x满足方程72+(x+6)2 = 102 ,也就是x2 +12 x - 15 = 0.做一做(4)由(3)可知x的整数部分是1,那它的十分位是几?x 0 0.5 1 1.5 2x2 + 12x - 15-15-8.75-25.2513下面是小亮的求解过程:可知x取值的大致范围是:1x 1.0 1.1 1.2 1.3 1.4x2 + 12x - 15-0.590.842.293.76-2所以1.1<x<1.2,因此x整数部分是1,十分位部分是1.你的结果是怎样的?进一步计算:上述求解是利用了“两边夹”的思想用“两边夹”思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①在未知数x的取值范围内排除一部分取值;②再次进行排除,取值范围确定在两个连续整数之间;③对列出能反映未知数和方程的值的表格进行再次筛选;④最终得出未知数的最小取值范围或具体数据.你知道了吗归纳典型例题例 请估算出一元二次方程 x2 - 2x - 1=0的正数根(精确到0.1).①先列表确定整数部分,当2<x<3时,-1< x2 -2x -1<2,则正数根在2到3之间;②再列表确定十分位部分,当2.4<x<2.5时,-0.04< x2 -2x -1<0.25,则正数根在2.4到2.5之间;③最后确定百分位部分,当x=2.45时, x2 -2x -1的值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正数根在2.4到2.45之间;若小于0,则正数根在2.45到2.50之间.再根据精确到0.1,四舍五入取值即可.分析:典型例题例 请估算出一元二次方程 x2 - 2x - 1=0的正数根(精确到0.1).解:(1)列表.依次取x=0,1,2 ,3…x 0 1 2 3 ...x2 - 2x -1 -1 -2 -1 2 ...由上表可发现,当2<x<3时, -1< x2 - 2x -1 <2;(2)继续列表,依次取x=2.1,2.2,2.3,2.4,2.5…由表发现,当2.4<x<2.5时,-0.04< x2 -2x-1<0.25;(3)取x=2.45,则x2 - 2x - 1≈0.1025.∴2.4<x<2.45.∴x≈2.4,即正数根为2.4.x 2.1 2.2 2.3 2.4 2.5 ...x2 - 2x -1 -0.79 -0.56 -0.31 -0.04 0.25 ...抢答随堂练习1.五个连续整数,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您能求出这五个整数分别是多少吗?解: 设第一个整数为 x.x2+(x+1)2+(x+2)2 = (x+3)2+(x+4)2.3x2+6x+5 = 2x2+14x+25.x2-8x-20=0.列表:所以x=-2或10.所以,这五个整数分别是10,11,12,13,14 或-2,-1,0,1,2.x -3 -2 -1 ... 9 10 11x2 - 8x -20 13 0 -11 ... -11 0 13抢答随堂练习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估算方程的解:一个面积为 120 m2 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 2 m. 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解:设苗圃的宽为x m,则长为(x+2) m ,根据题意,得: x(x + 2) = 120.即 x2 + 2x - 120 = 0.列表:x 8 9 10 11 12x2 +2x -120 -40 -21 0 23 48所以,苗圃的宽为 10 m,长为 12 m.抢答随堂练习3.有一条长为 16 m 的绳子,你能否用它围出一个面积为 15 m2 的矩形?若能,则矩形的长、宽各是多少?解: 能,设矩形的宽为 x m,则长为(8-x)m.依题意,得x(8-x) = 15.即:x2-8x+15= 0.列表:所以,矩形的宽为 3 m,长为 5 m.x 1 2 3 4x2 -8x +15 8 3 0 -1用“两边夹”思想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一般步骤: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其估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做根).①在未知数x的取值范围内排除一部分取值;②再次进行排除,取值范围确定在两个连续整数之间;③对列出能反映未知数和方程的值的表格进行再次筛选;④最终得出未知数的最小取值范围或具体数据.教科书 第35页习题2.2 第3题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docx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课件.pptx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docx 2.1《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