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之一;并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 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入】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问:为什么桂花会飘香? 进入情景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热情,产生探究欲望,引起悬念。
问:到底什么是分子,分子又有哪些性质?导言: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板课题:3.1 分子和原子 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二)阅读资料,思考交流,引出性质。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来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设想。观看几张放大后的分子和原子的图像。总结并板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图片想象分子、原子的存在。学生猜想分子的性质 运用图片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运用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感知分子的小。
(三)阅读课本资料,再次感知分子的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问:假如一个人一口喝掉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将这一滴水中的所有水分子全部喝进肚子里需要多长时间?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板书)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猜想分子的性质想象、计算、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有多小?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一点性质。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似类比的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实验探究,感知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师:在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之前,我们先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往装有浓氨水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的 酚酞溶液。观察。问:两种无色液体不接触会有相同的现象吗?向A瓶中滴一滴管无色酚酞溶液,并且将A瓶放入倒扣的小烧杯内。2.向B瓶中滴入一滴管的浓氨水,放入小烧杯内。追问:难道是B中浓氨水“长脚”跑到A中了?板书: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问: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设问:我们晒衣服时候在阴凉处还是在太阳底下?为什么呢?分子的运动速率跟温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湿衣服晾干引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 。 议一议:为什么小朋友说在被动吸烟?2、为什么洗衣粉在热水中溶解得快,在热水中溶解得慢? 观察酚酞溶液的颜色、闻一闻浓氨水的气味。观察现象。A瓶中溶液变为红色。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学生设计实验。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滴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静置观察。现象:品红在冷水中扩散得慢,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快。 在学生的亲生体验中激发思维和探究欲。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五)继续探究、获取新知设问:分子是如何存在呢?是一个一个紧密排列着、还是有间隔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活动探究:【实验】: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各拿一支医用注射器,一只吸空气,一只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对比、思考、交流、讨论,观察现象,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三点性质。固体液体气体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课堂总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的性质:(七)练习巩固、提高能力[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酒香不怕巷子深2、物体为什么通常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酒精灯不用时需把灯帽盖好,为什么?4、为什么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练习 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学以致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和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布置作业、加强巩固 课本习题:2、4题预习:第二课时
(九)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一、分子的存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
3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