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5.2 预防犯罪学 习 目 标1、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2、刑罚的含义与分类?3、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4、怎么加强自我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结合视频资料思考马建国是什么违法行为?判断依据是什么?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犯罪行为 因为他的行为触犯刑法(刑事违法性)、严重社会危害性、受到刑罚处罚(应受刑罚当罚性)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1)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2)试对比分析上述两种行为。饮酒驾车一般违法行为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违反醉酒驾车属于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吸毒贩毒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不同 危害程度( ) 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不同 ( )以外的法律(行政法律法规或民事法律法规) ( )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承担( )或者( )责任 接受( )处罚联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属于( )行为,都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较 轻严重刑法刑法刑罚行政民事违法区别:1.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知识归纳思考:1、人民法院对涉黑团伙的犯罪行为作出了惩处,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处罚?2、这些处罚方式被称为什么?可以分为哪几类?2. 刑罚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分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知识归纳【央广网评】年龄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免责金牌”8月16日安徽歙县公安局通报的一起案件中,一名14岁女孩在厕所中连续扇另一名14岁女孩几十记耳光,还怂恿其他在场未成年人也一起施暴,并叫嚣“出事我扛着”。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局部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至12周岁,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未成年人成长的“底线”。为什么要调整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视频)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3、为什么要加强自我防范?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知识归纳15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无心学习、旷课偷窃财物拦路抢劫12345交损友偷东西、打骂同学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沾染了不良习气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1)陈某由违纪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原因:交友不慎;道德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使自己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自制力,为获得某种满足放纵自己;……启示: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道理: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可能发展到违法犯罪。法律知识小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等8、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等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等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4.怎么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知识归纳了解罪与罚预防犯罪刑法的含义和作用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分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加强自我防范课堂小结1.“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本条款针对的是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 D.合同违约行为A课堂巩固2.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下列最能符合这一意思的是A.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未报,时间没到B3.下列关于刑法、犯罪、刑罚的表述,错误的是A.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B.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C.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D.刑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 预防犯罪课件(共20张PPT).pptx 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具有什么意义?.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