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三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散步》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三套)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上册《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文章人物的形象,理解课文深层意蕴。
3、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感悟生活,反思自我,增加家庭幸福感。
4、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文章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要学习一篇精致的美文——莫怀戚的散步,你们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吗?和你们相比,莫怀戚经常和家人一起散步,初春的一天,同样也是一次平常的散步,作者却用心地将这件事记录下来,这次“散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现在,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走进初春的田野,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主人公是谁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学生自主回答,只要意思对即可,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小结: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即“分歧”。
【品味亮点词语】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第⑥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
“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用,大有深意,为下文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埋下伏笔,使文章更加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1.第②段为什么说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文中儿子诚恳、孝顺,积极提出建议,母亲对儿子绝对信任,让人感觉到家庭融洽、祥和的气氛。同时,交代了一家人散步的缘由,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第④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用景物烘托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3.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②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分歧,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祖孙三代人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究竟谁说了算?
由“爱”决定,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这个“爱”,对于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将不同层次的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猜想法等学习方法相结合,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里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本文,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通过比较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感悟亲情。
初中语文七年上册《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从内容主体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散步》这篇课文则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但是这篇文章并不仅限于亲情,还可以读出其他丰厚的内涵,有生命的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生的选择,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等。
【学情分析】
1、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加之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感受比较少。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特别的重要。
2、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朗读及分析人物情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和理解课文中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的亲情体验,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亲情故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部编教材的要求、本单元的学习特点及本篇课文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位在朗读上,力图让学生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采用情境创设、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学法
先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人性美。然后学生在朗读中小结课文,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寻找身边浓浓的亲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亲情。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明确:母亲: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目标导学三:联系生活,体会亲情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示例: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尊老爱幼”的主题展开阐述。)
三、板书设计
散 步
尊老劝母多走走
顺母走大路
背母仔细走   爱幼祖母变主意
妻背起儿子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读语言之美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明确: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这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祖母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老师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明确: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由此可以明白,要表现什么情态,就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比得真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明确:句子: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析手法之美
1.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补充说明散步的原因,突出孝敬父母这一中心。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
明确: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被“我”劝出来了,解决大小路的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
明确: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②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二、板书设计
散步语言之美写景
传情
对称
写法之美 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谅父母,感恩亲人。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不足之处: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以小见大,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此手法掌握得不够。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应该更贴合学情,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上册《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三)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 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 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 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教学反思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