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化的内涵,在辨析中明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区分文化与文明,理解文化需要通过载体体现出来,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文化对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上承哲学、下启文化,是文化部分的开篇之作,是前两个单元的拓展和延伸,集中讲述了一般文化理论,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2.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本框包括两目,第一目“什么是文化”,包括文化的含义与核心,文化与经济政治、文明、文化载体的关系;第二目“文化的功能”,包括文化对人、社会、国家与民族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基本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理解文化的一般理论。
2.学生的能力水平: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分析和理解能力。小组讨论的习惯大致形成,学生兼具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对此较为感兴趣,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火遍世界”有一定热情。
四、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利用相关知识科学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实质和功能。
公共参与: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明确文化的功能。
教学难点: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文化的功能。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议题式教学法。
七、教学环节
(一)教学议题设置
总议题:“只此青绿,不只青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议题一:《只此青绿》为何好评如潮? ——解读文化的内涵 议题二:《只此青绿》为何“不只青绿”? ——发挥文化的功能
对应教材:什么是文化P88-90 对应教材:文化的功能P90-91
(二)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介绍本框议题背景: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一支国风舞蹈《只此青绿》以山水人文风骨,颂赞祖国千里江山,赢得了一众网友的好评,被认为是今年春晚“全场最佳”节目。 2、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只此青绿》(片段) 3、引入本框议题: 总:只此青绿,不只青绿 分1:《只此青绿》为何好评如潮? ——解读文化的内涵 分2:《只此青绿》为何“不只青绿”? ——发挥文化的功能 1、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深入情境,思考问题,组织回答。 2、解读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归纳理解知识点。积极讨论,表达小组意见。 3、思考随堂练习,运用知识,巩固知识。 本框下设两目,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学生理清基本概念;通过设计议题活动,学生思考《只此青绿》“出圈”的多方原因,解读文化的内涵。 在探究《只此青绿》为何“不只青绿”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专家点评的分析能力,同时回归教材,发挥文化的功能,强化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合作探究,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追求真理的理解,在小组成果展示中增强自豪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落实培养核心素养。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能够及时运用和巩固知识点,教师也能获得反馈,以便更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和拓展。
议题一 1、介绍《只此青绿》的诞生历程: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欣赏过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它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2、设置探究,小组讨论: (1)一个词概括看完《只此青绿》的感受! (2)《只此青绿》舞蹈诗剧为何能够“破圈”出彩? 4、邀请发言,互动总结: (1)古:《千里江山图》——自然景物、颜料构成、画风神品……【认识世界】 (2)今:《只此青绿》——时空交错、舞美设计、文博结合……【改造世界】 总结:从古入手,《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是王希孟认识世界的优秀成果。从今入手,《只此青绿》的创作历程是团队改造世界的优秀成果。 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费意识形态的内容。 5、展示网友热评: (1)“看完节目居然老泪纵横,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苍劲厚重的古琴和刚柔并济的舞蹈把《千里江山图》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回到九百多年前,见到十八岁的王希孟正在奋笔创作。” (2)“凭什么文化自信?就凭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精品!” …… 6、设置探究,小组讨论: (1)这里“文明”等于“文化”吗? (2)你如何理解专家点评《千里江山图》“活成”《只此青绿》,是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的范本? 7、邀请发言,互动总结: (1)文明不等于文化。 (2)《千里江山图》是传统文物,承载着北宋美学精神;《只此青绿》从国宝中寻求创作灵感,结合当代文化需求,挖掘国潮、国风,契合了大众审美和时代特色。 总结:《只此青绿》“火出圈”,不仅是一次勇敢尝试,更是对文物国宝的深度挖掘,立足时代,寻根创新。 知识点:(1)文明与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8、设置辨析,提示思考: (1)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附属品和派生物。 (2)制度、器物、行为等形式都是文化。 9、邀请发言,互动总结: (1)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2)错误。→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 总结: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那种“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好”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文化载体多种多样,制度、器物、行为等都是,但不是文化本身。 知识点:(1)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不同步)(2)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议题二 1、议题间过渡: 同学们,《只此青绿》的“破壁”、“出圈”,带来了一系列效益——热搜榜top、网络热词“青绿腰”、全国巡演、创意短视频“挑战青绿腰”等等。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议题——“《只此青绿》为何‘不只青绿’”,看看一个短短的舞蹈诗剧带来的一波“青绿热”。 2、播放视频素材: 《“只此青绿”二轮巡演》 3、设置探究,小组讨论: 《只此青绿》二轮全国巡演能带来什么好处? 【议学提示:经济、政治、思想;个人、国家、社会、民族】 4、邀请发言,互动总结: (1)全国巡演→出售演出票→丰厚经济收入 (2)排演舞剧→表演与欣赏→艺术素养提高 (3)跨界创新→弘扬好文化→高度文化自信 …… 总结:《只此青绿》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值得的。舞蹈背后的创作灵感以及宋朝的艺术造诣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视频当中就能看到,文化不仅能带来经济收入,还能作用于人、作用于社会、作用于国家与民族。 知识点: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展示材料,设置讨论: (1)材料: 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章剑华发文《不只青绿》。“只此青绿,不只青绿;青绿外,乃生命结晶;一位蓬勃少年,名希孟,年十八,倾其心血,毕其一生,展开一卷,成就一图;一生只此一件事,一生只此一幅画人生使命,就此完成生命意义,从此永恒。只此青绿,不只青绿;青绿外,乃千里江山;一个高峰时代,曰宋朝,赛盛唐,儒学复兴,政治昌明,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一朝当有一朝功,一国当有一国强,大好山河,青绿千载,华夏江山,时空无垠……” (2)讨论: 结合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不只青绿”的呢? 6、邀请回答,互动总结: 总结:《只此青绿》不仅能够让民族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更能够唤起人们共同的民族情感,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以更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保留了文化精髓,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知识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学到的知识。在议题一中,我们学习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在议题二中,我们掌握了文化的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功能。 文化之美,才是最美。通过《只此青绿》,我们重新认识了《千里江山图》,更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期待,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节目“破圈”而出,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作业 “你我皆是展卷人”。结合《只此青绿》的“破圈”之旅,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
(三)随堂练习安排
题目 解析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②三星堆遗址 ③老君山金顶雪景 ④神舟十三号航天技术 ⑤敦煌飞天壁画 ⑥微企业 ⑦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调研 ⑧宋明理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⑧ D③④⑤⑦⑧ 正确答案:C 解析:①属于自然现象,⑥属于经济生活,⑦属于政治活动。
2、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抵触祖国遥远的西南边境,这里曾孕育了以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如今,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他们发扬“老山精神”,改变贫困面貌,走出一条创新致富之路。可见()。 ①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又推动实践发展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力量在实践中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C 解析:文化具有双重性,优秀文化才能推动事件发展。故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同步,④说法正确,但材料中并无涉及,不符合题意。
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