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第10课端午粽【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米、叶、豆、真”四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锅盖、掀开、剥开”等的意思;3.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组,并练习朗读长句子。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引导课后搜集资料;拓展阅读屠再华的《学写字》。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锅盖、掀开、剥开”等的意思【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但当时君主昏庸,没有采纳屈原抗击秦国的建议,罢了他的官,当楚国快要灭亡时,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而死。人们怕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于是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舟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屈原的爱国之心令人佩服,因此这些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我们不会说“端午节快乐”,而应该说“端午节安康”。大家记住了吗?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的请举手!虽然老师看不到,但我知道一定有不少同学举手了,粽子的美味真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合作朗读,感受这美味的粽子吧。2.多媒体出示端午节相关活动的图片,如包粽子、赛龙舟、挂香囊等等,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补充 互动两轮,顺势引题。(二)初读感知1.PPT出示生字词,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朗读。重点讲解“棕”字:粽子是糯米做的,所以有“米”字旁;在写字的时候“米”字旁应该写得窄一点,比“宗”要窄;带着学生书空;学生自行书写练习。(三)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粽子的句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边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棵红红的枣。”2.指名读,读准“箬”“糯”“枣”等字的读音,注意纠正前两个字的声母,“枣”的声母是平舌音。3.同桌合作,句子中是如何描写竹叶、糯米和枣的 【明确】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4.大声朗读全文,独立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粽子的 【明确】外面----里面----中间。5.再次朗读课文并且观看图片,教师强调叙述描写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6.好的文字百读不厌,我们回味回味外婆包的粽子吧!师:外婆包的粽子颜色真美呀!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师:外婆包的粽子香味真浓呀!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师:外婆包的粽子味道真好呀!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师:每一个粽子,都包含着外婆的爱呀!同学们看看这三句话分别是形容粽子的哪几个方面呢?对了,就是“颜色、香味、味道”,“色香味俱全”说的就是这三个方面,这可是形容美食的最高境界啦!(四)拓展延伸图片出示豆沙粽、蛋黄粽、大肉粽等,请学生同桌合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加入适当的色彩词加以描述。小结:在作者的心里,有外婆的端午节是温暖的,幸福的,让他回味无穷。下课后,请把课文读给父母听,并且介绍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再讲一个你和家人的故事。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啦,最后,提前祝福你和家人端午节安康。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