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我们身边的地理导学案【预习案】一、自主学习目标1.学习地理学科的意义。2.学习并认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3.通过地理现象的诠释,图片等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好地理的能力。二、自主学习要点及检测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2-6页,并在线学习101微课《我们身边的地理》后,完成下列问题。(一)解开地理之“谜”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 里。2.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地理一词的解释: 有日月星辰谓之文, 有山川峡谷谓之理。3.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r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 ,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 ,广泛了解 的基本情况,提高对 的适应能力(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地理环境的 。农业生产必须 ,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 , , ,市场和运输等条件。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开发,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都离不开 的原理和技术。2.此外。在解决全球性的 , , ,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地理学也具有 的作用。(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地理景观千姿百态,也展示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因纽特人捕鱼,欧洲 是水上城市, 盛行狂欢节,非洲盛行传统的 。三、自主学习疑惑亲爱的同学,请把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记录在这里,上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来突破这些学习难点哦。【探究案】一、课堂探究学习目标1.地理学研究的内容?2.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二、新课学习与探究(一)解开地理之“谜”1. 读课本第2页上第二段文字,并结合自己的见识,说说表示地理之谜,再说说自己身边的地理。2. 通过以上学习,总结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拓展延伸】“地理”一词的来源:“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东汉思想家王充解释:“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二)地理与日常生活1. 读课本第2页上图1-1,1-2,说说表示了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分别适合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开展?2. 我们的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 衣食住行【拓展延伸】1思考:阿拉伯人的服装有何特点?为什么?阿拉伯地处沙漠,常年日光强烈,比较干旱,因此阿拉伯人常穿白色长袍,为了防风沙,隔热。这些服饰与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都是受到当地地理因素的影响,自成特色。2.思考:这些菜式有什么特色?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些菜式与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都是受到当地地理因素的影响,自成特色。3.思考:这些民居有什么特色?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些民居与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都是受到当地地理因素的影响,自成特色。4.思考:出行与地理的关系怎样?下面这些图片反应的交通与地理有怎样的关系?这些出行方式与地理环境有紧密联系,都是受到当地地理因素的影响,自成特色。地理与生产建设读图1-5,1-6仿照海洋与生产建设密切联系的实例,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拓展延伸】思考:你知道,“风车之国”是指哪个国家?当地风车起什么作用的?“风车之国”是指荷兰,当地气候温暖湿润,盛行西风,但国土面积不大,适合种植绿草,加之河流丰富,风车起动力作用的。(四)地理与风土人情1.说一说你所在的地区有些什么样的风土人情?举例说明它们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收集各地风土人情。三、课堂检测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 )A.地形变化 B.气候变化C.饮食变化 D.服装差异2.“南稻北麦”反映的是地理与( )的关系?A.日常生活 B.风土人情C.农业生产 D.工业生产3.“南船北马”反映的是地理与( )的关系A.日常生活 B.生产建设C.交通出行 D.风土人情4. “风车之国”是( )A.英国 B.荷兰 C.法国 D.德国5.有个同学说:我是一名学生,平时很少出门,每天除了在家,就是在学校,与地理关系不大。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一、解开地理之“谜”二、地理与日常生活我们身边的地理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参考答案自主学习检测:1.《易经系辞》 2.天 地 3.大地的记述 《地理学》 4.环境 世界各地 生活5.影响和制约 因地制宜 原料 水源 能源 地理学 6.人口 资源 环境问题 不可替代7.威尼斯 南美洲 民族舞课堂检测:1.B 2.C 3.C 4.B5.这个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每天收听天气预报,然后决定第二天是否要增减衣服,是否携带雨具;每天吃的粮食、水果、蔬菜都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家里的家用电器则来自于工业生产,周围的建筑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地理之“家”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