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胸怀抱负 牢记使命
——必修下第五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
【任务情境】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选择了《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与妻书》四篇文章。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文章时要体会文章中所体现的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理解文章中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从而培养自己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从实用性文本阅读和经典篇章解读两个维度把握课文。所谓“实用性”,主要指的是文章有具体、实际的写作目的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其写法一般也是非虚构的。这些文章在写作之初,都是为了满足实用性用途,“意”是其表达的目的,“文”是其外在承载形式;与此同时,凭借“意”之高远与“文”之精妙,它们也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出色的实用文同样可以是文章中的经典, 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饱满的感情、多元的表达方式、富有特点的语言,值得仔细赏析,反复品味。
(一)新课标要求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属于课程内容中的学习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力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单元学习任务: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作品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体知识,学习演讲稿、书信的写作,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注意分析文章语句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表达的力量。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展现出的革命伟人和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具有的抱负和将承担的使命。
【学习内容】
必修下第五单元《谏逐客书》和《与妻书》两篇文章,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素养目标】
1.把握时代特点,学习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感,理解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文学性性,梳理文章结构,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表达的力量。
【学习重点】
1、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把握文体特点,感受文本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作者身上的精神魅力,思考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抱负和承担的使命。
【学习难点】
1、掌握《谏逐客书》的观点和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体会课文采用铺陈、排比和对偶增强表达效果的艺术特色。理解《与妻书》蕴含的深沉而崇高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总结归纳法 合作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闪现思维的光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如何把自己的抱负与时代使命结合起来,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新时代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革命家和仁人志士的脚步共同去追寻不一样的抱负和使命。
学习任务一 走进文本 感受“意”之高远
【活动一】前置学习,检查成果
1、学生展示课下制作的作者简历和背景卡片(多媒体展示)
2、了解文体知识
(1)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拓展:「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2)书信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
称呼(收信人)2、问候3、正文4、祝辞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
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
3、梳理疑难文言知识
文言常识:
历史人物: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穰侯、华阳)。
历史地名:宛yuān(楚国),宋,晋,三川之地,巴蜀,上郡,汉中、上郡,九夷,鄢、郢,成皋。
历史典故:五羖大夫;商鞅变法;张仪连横;范雎拜相;
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纵”,合纵 。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接纳 。
③而陛下说之——“说”通“悦”,喜欢。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④“采”通“彩”,彩饰。
⑤傅玑之珥——⑤“傅”通“附”,附着,镶嵌。
⑥损民以益雠——“雠”通“仇”,仇敌。
⑦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彀,通“够”
⑧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
⑨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念,通“廿” ,二十
词类活用:
①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向西
③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
④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名词用作动词,追求
⑤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
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⑦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动词作状语,小声哭着
词义: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②服太阿之剑:佩带
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
④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
⑤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⑥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介词,把
⑦且以汝之有身也:介词,因为
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⑧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倒装句(定语后置)
⑨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倒装句 (定语后置)
【活动二】读文识人 认识抱负与使命
1、围绕“抱负与使命”关键词,阅读本单元的2篇文章,分析作者的理想抱负及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并完成表格。
(1)了解林觉民和李斯,他们所处的时代各有什么特点?
(2)他们看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3)面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抱负和使命?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李斯 (?-公元前208年),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写作背景: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是光绪年间人,曾在日本留学,在少年时期就接受认可了民主革命思想,还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林觉民的一生极其的短暂,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牺牲者,他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的警醒,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众逐渐接受认可民主革命思想。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走上了和之前不同的道路。林觉民的牺牲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很大作用。
陈意映,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及笄,嫁于福州林觉民为妻。林觉民思想激进,投身民主革命,陈意映支持林觉民进行革命活动,尝谓“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陈意映受其影响,带头放缠小脚,入陈宝琛夫人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写作背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2.通读全文,明确大意,完成表格。
作品 写作原因与对象 当前社会问题 立场、观点或行为 写作目的
谏 逐 客 书 原因: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被逐。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对象:秦始皇 秦国祖先利用客建立功业,士愿忠于秦国,而当前统治者发布逐客令,危害国家。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使秦王权衡利弊,收回逐客令的成命。
与 妻 书 原因: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对象:妻子 列强窥视 国家腐败 社会黑暗 百姓苦痛 表达了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 以此书与妻子永别,愿生死相依,述“吾至爱汝”之深情。殷殷嘱咐,切切期望。
任务二 精读文本 体会“文”之精妙
【活动一】梳理行文思路,体会结构之妙
学生活动:通过梳理文章结构,画出文章的结构关系图并小组讨论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形成各自的见解。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活动二】品味阅读,学习表达之妙
1、比较两篇文章,结合文本语句,探究《谏逐客书》的论证特点,理解《与妻书》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请分析有哪几个方面?
(1)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2)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3)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4)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2、四段回忆了夫妻间哪几件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1)忆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2)忆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 忘记爱妻。
(3)忆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的是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
3、林觉民对妻儿如此深爱不舍,为何还要永别?(学生找出文章语句回答)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4、实用性文本的针对性比较强,作者在叙述角度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例如:1、《谏逐客书》三个立足点:我的身份地位,君主的性格思想,所奏之事的特点。在论证表达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逻辑性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与妻书》以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表达方式上抒情、记叙、议论三者结合,读来令人感动。如抒情“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叙述写信的原因。议论“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阐述自己的观点。记叙回忆与妻子的生活等,表明吾至爱汝。
【活动三】 细读作品 体会语言思想光辉
请同学们细读作品,选取作品中你认为优秀的语句,注意分析文章语句特别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表达的力量。
学生品读语句示例: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故西向,要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也。
分析:概述错误行为,推论可能造成的危害,最后深入一步归结到错误实质上,态度鲜明,十分紧凑,读来使人为之一警。
2.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捐笔,又恐改不察否衷,谓香忍舍次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分析:表现写信的缘由、情境和心情。以反复的转折表达细腻的情思,而欲、又恐、故遂,多次转折,说出自己为何写这封信。
任务三 品悟文本 学以致用
【活动一】比较阅读 感受时代脉搏
1、由学生作为朗读者分别诵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和方声洞的《禀父书》精彩片段
(1)概括两文中反映出的共同的时代特点,两位烈士看到的共同的社会现象,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两位烈士在面对生死的取舍时,不约而同做出了几乎相同的抉择,体现出那个时代革命志士的抱负与使命。找出文中的语句,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抉择?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禀父书》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 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后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末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 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 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於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 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 瞑目於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於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 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於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钧安 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於广州。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活动二】畅所欲言 聆听时代楷模
1、多媒体播放“时代楷模”纪录片片段,哪一个最打动你,学生谈自己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三】担负使命 书写时代抱负
朗读多媒体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寄语,你怎样理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这句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何思考?请以“青春与使命”为话题,写一段演讲稿。
(多媒体出示)躬逢盛世,每个人都紧密配合,心怀着共同的目标与追求,都出一份力,方可为复兴号远行储能,方可推动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轮的前行!整体离不开每个个体,个人价值在整体中才能得以发挥。罗曼罗兰曾言“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每个人都与众不同,都是推动复兴号巨舰前行的浪花,每朵浪花都有其独特之处,每朵都不可或缺。西藏边疆战士,日复一日的驻守边疆,换来如今的安稳宁静;屠呦呦,潜心研究青蒿素,救患者于水火之中,在中国医药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汹涌澎湃的浪潮,大的浪花。对个人而言,我们应正确认识到自我独特的价值,肯定自我,不妄自菲薄;应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消极懈怠,混沌度日,亦不做利己主义者,而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为人类谋和谐。对整体而言,社会应及时肯定,认识个人价值,使个人价值最大化发挥,及时给予资金,物质方面的支持;赢顾全每个人的价值,不忽视任何一员,不顾此失彼,而是包罗万象,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
小结: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成就无悔青春。
板书: 胸怀抱负 牢记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