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3中国的河流导学案【预习案】一、自主学习目标1.知道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长度。2. 道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3.知道黄河形成地上河的是哪一河段。二、自主学习要点及检测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55-59页,并 学习 《中国的河流》的“滔滔黄河”后,完成下列问题。(三)滔滔黄河1.读教材55-57页及图2-53,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______高原__________山脉,自西向东流,注入_______海。(2)黄河全长_______千米,是中国第_______长河,流域面积_______万千米 。(3)将长江各大河段与其划分连线。上游 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中游 从源头到河口下游 从河口到桃花峪(4)黄河_______河段形成“地上河”。三、自主学习疑惑亲爱的同学,请把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记录在这里,上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来突破这些学习难点哦。【探究案】一、课堂探究学习目标1.知道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长度、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和上、中、下游的划分。2.会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3.能举例说明黄河的忧患和治理措施。4.能解释“地上河”的原因。二、新课学习与探究(三)滔滔黄河1.黄河的概况(1)在图2-53中描绘出黄河干流。看一看黄河干流像哪一个中国汉字?(2)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以及注入的海洋。(3)河口与桃花峪分别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在图中圈出这两个地点,并说出黄河上、中、下游主要支流的名称。(4)读图2-53,完成下列任务①黄河上、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地形区,哪一河段的支流较多?②黄河上、中、下,哪一河段的流域面积最为狭小?为什么?③黄河干流“几”字形内有一个区域不属于黄河流域,请据图2-40说明原因。2.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划分及特点根据教材55-57页内容,在图中指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位置并概括每个河段的特征。【拓展延伸】议一议:黄河中游多泥沙的原因是什么?3.黄河的贡献根据教材55-57页内容,概括黄河为中华儿女做出了哪些贡献?4.黄河的忧患与治理活动:(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长江与黄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流量 含沙量 水位变化 汛期 结冰期长江黄江(2)读图2-58,完成下列任务。①分别说出黄河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的演变特点。②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读教材59页活动3中关于凌汛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①在图2-53中,找出黄河易发生凌汛的河段。②议一议,当凌汛发生时可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4)读教材59页活动4中材料,完成下列任务。请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进入图2-60中的空白方框内(每个序号限填一次)。①流经黄土高原 ②河堤决口 ③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5)说一说黄河水患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6)根据教材57页最后一段,根据国家对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三、课堂检测1.关于长江与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源地都在西藏自治区境内B.流向都是自西向东C.上游河段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D.长江注入东海,黄河注入渤海2.读长江、黄河图,关于长江、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B.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城市是湖口和桃花峪C.“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黄河上游的情景D.长江被称作“黄金水道”的主要原因是水能资源丰富3.在黄河各河段中,下列关于上游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量较大 B.水流最平稳C.输沙量最大 D.洪涝灾害最多4.图中既是“地上河”又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 )A.河水含沙量大 B.黄河下游流速减慢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D.造林种草6.读黄河略图,回答问题(1)A__________(填山脉),B__________(填海洋)(2)分界点:C__________D__________(3)支流:E_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_H__________(4)城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5)水电站: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四、课堂小结参考答案自主学习检测:1.(1)青藏 巴颜喀 拉渤(2)5464 二 75(3)上游 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中游 从源头到河口下游 从河口到桃花峪(4)下游课堂检测:1.A 2.A 3.A 4.D 5D6.(1)巴颜喀拉山脉 渤海(2)河口 桃花峪(3)洮河 湟水 汾河 渭河(4)西宁 兰州 银川 太原 西安 郑州 济南(5)龙羊峡 刘家峡 青铜峡 小浪底 三门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