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年代 预学导学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的年代 预学导学稿

资源简介

《改革开放的年代预学导学稿》
【预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知道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成就;学会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预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阅读课本P23—25,完成以下填空题:
1、35年前我国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会议之后我国进入了 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
2、中国的改革首先在 展开,开放首先从 推行。
3、被称为中国农民伟大创造的是 ,这种责任制最初在 省(简称是 )的 实行。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邓小平成为第 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二:自学教材、探究新知:
(一)看书本P24-25,并收集岱山30、40年来的有关变化的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悟?
2、岱山老百姓说:“能发家致富,多亏党的政策好”,是什么好政策?此政策是从何时开始实施的?
3、(出示当时会场图片)要求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提示:从内容上分析)




(2)、该会议有什么伟大意义?
(二)1979年春,曹桥公社石龙一队在全县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粮油、蚕桑、畜牧3个专业组,以组为单位确定承包指标。以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承包合同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产品 “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思考:
(1)农村改革的内容?
(2)这次改革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3)这次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在哪里 在农村进行的这项改革有什么作用?
(4)城市的改革最终确立了什么经济制度?
(三)
1、中国最早开放的地方有哪些?
2、能起到什么作用?
3、概述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讨论问题:有位同学说,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是1980年才开始,而是早在近代1842年《南京条约》中已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你认为这两次开放一样吗?理由是什么?
(五)阅读P24-25,浦东巨变和深圳速度、人们休闲方式的变化图片,思考:说明了什么?
(六)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当堂检测]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249530亿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至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
(1)小明从报纸上看到以上材料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认为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年。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证明他的观点。
(2)列表比较是我们处理有效信息的一种好方法。小明同学根据上述材料制成如下表格,请帮助他完成表内空白部分内容。
1978年 2007年 我的分析认识
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国际位次 10 4
人民生活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元 13786元
(3)你能说说发生材料所示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吗?
(4)《春天的故事》中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1979年的春天那位老人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决策?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位老人吗?南海边画个圈指的是哪个城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