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大学之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领会先秦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理解并把握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课前读】学生大声朗读《大学之道》及文后注释。【明确目标】1、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2、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认识“修身养性”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自主学习】一、导入解题1.播放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 求实创新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2.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3.课题释疑。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大学”的意思:⑴大人之学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⑵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的内容:《大学》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交流讨论】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质疑问难。 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组内较完善的答案。1.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展示点评】学生派代表口头展示展示、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学生明确: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明要义1.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重点把握以下词语: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性。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定、静、安、虑、得:这讲了心里的认识、完善过程,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后人对此讨论很多。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回顾本课相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2、完成相应习题。课后反思:课题:《大学之道》第二课时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领会先秦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理解并把握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课前读】学生大声朗读《大学之道》及文后注释。【明确目标】1、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2、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认识“修身养性”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自主学习】学习活动二:理观点1.第一段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怎样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意?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解析:《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止于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2.为了实现“三纲领”,就要通过一些手段,那就是“八条目”,“八条目”具体指哪些内容?请阐释“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明确:“三纲领”是《大学》思想的总纲,是宗旨,是指导思想,而“八条目”是总纲下的具体内容: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3.试表述“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格物”是人生修养完善成就大业的起点,做到了“格物”和“致知”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做到“诚意”“正心”也就是真正地面对自己,才能真正做到“修身”,继而才能“齐家”,然后从“齐家”到“治国 ±,最后才能“平天下”。在“八条目”之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领中明明德阶段,“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亲民阶段,“修身”是中枢环节,既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又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八条目”之间环环相扣,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也表明了事物之间有本末之别。【交流讨论】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质疑问难。 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形成组内较完善的答案。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本文论证上的特色。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展示点评】学生派代表口头展示展示、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学生明确:学习活动三:探论证1.《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本文论证上的特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2.本文语言方面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之。多用铺排,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语言工整,多用顶针、排比。【当堂检测】学习活动四:感韵味分组朗读,每组一个领读,其他成员齐读,示例:(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三、课堂小结《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熟读成诵。课后反思:课题:《大学之道》作业讲解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教学时数:第 学月 第 课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验、欣赏“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课前读】学生大声朗读《大学之道》及文后注释。【明确目标】1、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2、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3、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认识“修身养性”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自主学习】(一)5-8组选出小组代表将《大学之道》练习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成员回看错题,根据教材和参考书更正错题。【交流讨论】(一)各小组对黑板上的答案展开讨论,记录好本小组的讨论成果。(二)1-4组选出小组代表批阅黑板上的答案。【展示点评】(一)负责批阅的小组另派成员对错题进行讲解。(二)教师对学生解答不明确和不准确的题进行点拨。【当堂检测】回顾错题并朗读背诵相关知识点。【作业布置】预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