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的面貌章末复习(2)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的面貌章末复习(2)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章 地球的面貌章末复习(2)
一、预习案
1、复习目标
1)知道五种陆地地形形态特征;会判读山不同部位的名称。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知道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预习重点
五种陆地地形形态特征;会判读山不同部位的名称。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3、达标练习
一、世界的地形
1.等高线是把_____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____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中间高而四周低的地形是____;相反,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是_____;等高线弯曲向高处凸出的地形是_____;等高线弯曲向低处凸出的地形是_____;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部分是_____。
3.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因此,平原地区等高线_______,山地的等高线________(密集、稀疏)
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海洋用______色表示,颜色越深,则表示海洋深度越____,在陆地上,颜色越深的地方,地势就越_____,高山上的积雪、冰川用_______表示。
二、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变化之中。
2、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由_________(哪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提出。
3、板块构造学说
(1) 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拼合而成的。
(2) 六大板块有 , 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板块内部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 。
(4)两大火山地震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探究一:知识梳理
1、世界的地形
1)海拔 、相对高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五种基本地形,表格归纳总结---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3)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
山峰、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的判读方法。
2、海陆变迁
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三大原因
2)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展示图片(需要记住提出这一学说的科学家以及口头叙述大陆漂移假说。)
3)六大板块,通过读图得知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
4)火山地震带
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陆地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什么?
你知道必要的防震知识吗?
探究二:典例精析
考点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这个高度指 ( )
A.一般高度 B.海拔高度 C.相对高度 D.以上都不是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二地相对高度是 ( )
A.1 988.2米 B.2186 米 C.19882米 D.9882米
考点二:五种基本地形
(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2).平原与高原的相似点是( )
A海拔低 B起伏大 C相对高度小 D坡度大
3)世界地形区之最
考点三: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3.读图 1-3,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为 1∶_______,即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_千米。
(2)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_方向。
(3)用直尺量算一下,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 2 厘米,而实地距离是______米。
(4) 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______ 高度,表示高出_____的垂直距离。
考点四:六大板块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
(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方法总结
本节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框架归纳知识点后对知识点进行易错点的进一步解析,使得学生对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更好的吸收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
3、达标练习
一、1海拔 等深线 2.山峰 盆地 山谷 山脊 鞍部3 密集 稀疏 稀疏 密集
4.蓝色 深 高 白色
二、1.运动 2.德国 魏格纳 3.1)六大板块 2)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 3)稳定 活跃 4)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探究一:
1、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低(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地面起伏小
高原 较高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山地 较高(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 较低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地壳的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三)典例精析
考点一:1.B 2.C
考点二:1.D 2.C
考点三:1.1)略 2)150米 150米 1000米 3)B 等高线密集 坡度较陡
2.1)50000 0.5 2)西南 3)1000 4)海拔 海平面
考点四:1)① 亚欧板块 ②非洲板块 ③ 美洲板块
④南极洲板块 ⑤ 太平洋板块⑥ 南极洲板块
2)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