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11课 古代日本学习目标:1.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2. 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3. 通过小组讨论,能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带给我们的启示;明白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大化改新,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概况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视频:日本奈良风光日本文化谱系中的中国影子随处可见。日文、医药、茶道、饮食、弓道、服饰、礼仪以及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弥生文化”,无一不是受中国的影响,才不断发展成就了所谓的“大和文明”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然而,自近代以来,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水均益古代日本国名:东瀛、东洋、扶桑国旗:日之丸、日出之国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国歌:《君之代》国花:樱花国服:和服6世纪前的日本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 ,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共有一百多个小国(其中有些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到了公元3世纪,这些小国逐渐统一……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大和国基本统一日本相关史事:①《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②《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③《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视频:大和统一日本6世纪前的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后来改称天皇新知讲解神武天皇6世纪前的日本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部民制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日本社会政局动荡,中国社会繁荣稳定7世纪时,日本依然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6世纪前的日本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大和国宫廷政变——乙巳之变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改革派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视频: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新知讲解大化改新时间:公元646年学习对象: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内因: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背景:外因:①中国隋唐国力强盛、制度先进;②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天皇—国—郡—里)经济上:①土地、部民收归国有;②班田收授法;③统一赋税。日本 中国(唐)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 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设道、州、县土地:班田收授法 土地:均田制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土地:租庸调制意义: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内容: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空海774~835804年到唐朝学习佛法 806年归国吉备真备693~775奈良时代政治家 学者※ ※ k g s z t d h b p m y r wあ 行 a あ ア か カ が ガ さ サ ざ ザ た タ だ ダ は ハ ば バ ぱ パ ま マ や ヤ ら ラ わワい 行 i い イ き キ ぎ ギ し シ じ ジ ち チ ぢ ヂ ひ ヒ び ビ ぴ ピ み ミ い イ り リ いイう 行 u う ウ く ク ぐ グ す ス ず ズ つ ツ づ ヅ ふ フ ぶ ブ ぷ プ む ム ゆ ユ る ル うウえ 行 E え エ け ケ げ ゲ せ セ ぜ セ て デ で デ へ ヘ べ ベ ぺ ペ め メ え エ れ レ えエお 行 o お オ こ コ ご ゴ そ ソ ぞ ゾ と ド ど ド ほ ホ ぼ ボ ぽ ポ も モ よ ヨ ろ ロ をヲ空海借鉴汉字草书创制了日文的草书字母即“平假名”吉备真备借鉴汉字楷书创制了日文的楷书字母即“片假名”日本平假名和片假名(黑色为平假名 蓝色为片假名)大化改新新知讲解1. 更改国名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2. 颁布法令公元701年制订《大宝令》又称为“大宝律令”,是日本古代的基本法典,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律令的主要内容1.土地制度和赋税制 2.中央集权制度3.军事制度 4.身份制度 5.司法制度《大宝令》大化改新视频:日本国名的来历庄园形成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大化改新“唐风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9世纪日本僧人空海的书法作品嵯峨天皇书法大化改新唐朝服饰日本和服服饰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货币大化改新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为招提寺 。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中国唐朝鉴真主持,于公元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新知讲解唐招提寺是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1250年前鉴真到达日本时,曾带去3000颗舍利子。唐昭提寺最有名的舍利就是玄奘的金刚舌真身舍利。这也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金刚舌舍利,其次是达摩祖师金刚舌舍利现存于内地。大化改新视频:古代日本幕府统治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源赖朝(1147——1199)武士和武士集团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地方豪强→保护庄园→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武士”武士和武士集团背景:①经济: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庄园;②政治: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形成形成: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日本全副武装武士(左边的身穿红色盔甲,是武将常见的穿着;右边的武将身上穿着单片护胸盔甲,配带长刀)含义:武士阶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内容:名,忠,勇,义,礼,诚,克,仁。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从这则故事中你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日本的民族精神武士和武士集团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武士道,归根到底是一种封建时代的特殊的君臣思想,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带来苦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国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武士道作为一个独立的伦理的训条也许会消失,但是它的积极的一面则不会从人间消亡,而是将超越时空的废墟而永世长存。但其非人性的一面,亦必定将成为历史的尘埃武士和武士集团古代日本1 . 6世纪前的日本(1)小国的出现(2)统一2.大化改新(1)背景(2)内容(3)影响3.武士和武士集团(3)社会结构(1)背景(2)幕府的地位(3)武士道形成①庄园形成②武士出现③武士集团形成本课小结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代日本幕府统治.mp4 大化改新.wmv 大和统一日本.mp4 日本国名的来历.mp4 日本奈良风光.mp4 第11课 古代日本(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