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试题)-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看不见的爱(节选)
①夏天的傍晚,天色很好,我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②那孩子有时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我没见过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孩子就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妇女的眼神中看出,她是孩子的母亲。
③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④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蹲下 望着那孩子 轻轻地说 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⑤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为什么?”
⑥“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⑦“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⑧过了很久,那男孩的节奏逐渐漫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吟唱,天幕上已有了屈指可数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⑨又过了很久,夜幕笼罩下来,已看不清瓶子的轮廓了。“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对他们道一声“再见”,我便转身往回走。
⑩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我”为什么想教那孩子怎样打瓶子?(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④自然段 中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短文中画“ ”的句子包括了对孩子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体现了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__________,但小男孩__________,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故事的美好结局。
5.短文中母亲说:“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这话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删去吗?( )
A.不可以,它使文章有了完整的结局,证明了孩子坚持去做,最终获得了成功。
B.可以,这篇短文是写母亲无形的爱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些画蛇添足了。
7.发挥想象,故事中的男孩以后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母爱呼唤奇迹
“拨开天空的乌云,像蓝丝绒一样美丽,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爱就一个字》这首歌在《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曾被一个名叫刘甲君的警察演绎出了一个特别的版本,没有灿烂的高音,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还有些不在调上,但却感动了众人,引起全场跟唱。谁又能想到,这位站在舞台上唱歌的警察,曾经差一点儿在工作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11年前,在警察岗位上坚守工作的刘甲君,被闯红灯的公交车撞到,头骨被撞成粉碎性骨折。当时连医生都说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要家属准备后事。但刘甲君的母亲王桂风坚决不同意给孩子准备后事,强烈要求医生再为孩子做次手术,她说:“哪怕我儿子只有一口气,我也要让他躺在我旁边。”
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刘甲君保住了生命,却陷入了昏迷,成了植物人。之后是母亲在床前没日没夜地陪伴,以及无微不至地照顾。王桂风自己本就体弱多病,瘦弱的她,不到50公斤。每天夜里帮刘甲君换尿布是件很头疼的事情,换一次就得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每晚都得三次以上。因为夜里要照顾孩子,王桂风常常睡不好,有的时候甚至连续几夜不睡觉,可她说,因为自己是妈妈,所以没有权力放弃。
半年后,儿子奇迹般地苏醒,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这位母亲又重新教儿子说话,教儿子唱歌,教儿子走路。常年帮儿子按摩的双手起了老茧,青丝渐渐变成了白发,但未能减少的是对儿子康复的信心。母爱的力量,总是这么的无穷又无尽。
来到《出彩中国人》的舞台,刘甲君用一首《爱就一个字》感恩母亲所有的付出,在节目中,当评委们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刘甲君没有任何迟疑地说道“重返工作岗位”,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让你幸福是我一生在乎的事。”母亲为了儿子可以倾其所有,不顾任何艰难险阻。而作为人民警察的刘甲君则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诺言,这样两个伟大的人,都是新时代人民的榜样。
8.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撕心裂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微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常年帮儿子按摩的双手起了老茧,青丝渐渐变成了白发,但未能减少的是对儿子康复的信心。”从这处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出彩中国人》是出彩人的大舞台,文中的母亲和儿子都是伟大的人,他们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音乐,唱词都是书里的原句,只有谱曲是剧集人员的创作,但是每一曲都映衬了当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义。剧中的制作精细,别说宝黛钗,就连里面的丫鬟、婆子,从发型、脸妆到服装、配饰,都想得细致周到,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人物造型符合人物身份,贴近人物性格。另外,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配音也为电视剧的成功增色不少,经典难忘。
材料二:
下面是对某小学五年级同学“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的数据统计表。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读过原著的 24人 29人 18人
看过影视的 98人 83人 42人
12.读材料一可知,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由“剧中的制作精细”,我们可以猜测,黛玉的服饰特点应该是清雅的,她的服饰一般会缀以( )等物,很好地衬托了她的形象。A.芍药 B.兰花 C.牡丹 D.绿竹
14.阅读材料二,你从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狠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 )的睡莲,随着( ),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采、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落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 )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 ),精神抖擞。
15.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神采奕奕 B.狂风骤雨 C.昂首怒放 D.晚风飞舞
16.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说明的,依次写了达尔文发现植物的睡眠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________作用。
18.认真阅读文章第③、④段,就植物睡眠的作用,达尔文和科学家们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达尔文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们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认真读句子“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这句话中的“69种”改为“多种”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以上说明方法。这篇说明文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答题卡上抄下其中一种,将说明方法写在下面括号里,并说出这种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文章内容思考,科学家为什么能够发现关于植物睡眠的奥秘?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皮带
那年,我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临行时,父亲将我送到火车站。当时正值客运高峰,站台内人头攒(zān cuán)动,汽备轰鸣。父亲弯着腰背着一个大旅行包在前面开道,我拎着手提袋在后面紧紧跟着。9月的天气依然问然,不一会儿父亲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我不禁暗暗理怨:天这么热,还带着东西。真是!父亲虽然背着重重的行李。可步履丝毫不见缓慢,我在后面一路小跑,还是落下了一段距离。从候车室到车厢门,不足100米,我们却足足走了20分钟。终于,我看见父亲在一节车厢前停下脚步,从怀里摸出车票,核对了一下,随即欢快地向我招手。等我赶到时,父亲正坐在行李上点上一支烟惬意地抽着:“军军,你快上去,我把包递给你,记住,是5号窗口!”
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列车。从5号窗口里伸出头来,只见父亲搓了搓手掌,猛地把那只大包举了起来,就在我接过包的一刹(shà chà)那,只听啪的一声,包带应声而断,旅行包从窗口垂直落下,巨大的惯性将拉链崩脱,里面滚出一大堆苹果、鸭梨、月饼、花生……父亲慌了,手忙脚乱地将散落在地上的食品一一拾进包里,甚至蜷(quán juǎn)缩着身子,一只脚探下去,将落在铁轨边的两个鸭梨捡了起来,我吓得大叫:“爸,快上来,不要了,不要了!”“这梨是刚摘的,带在路上吃。”父亲笑嘻嘻地从铁轨下站了出来,把拉链拉上,可包带断了没法提,父亲急得团团转,突然他的手停在了腰上:“有了。”只听“嗖”的一声,他竟然将腰上的皮带解了下来,往旅行包两头一扣,正好是一副包带。
这时汽苗声响了。如释重负的父亲把手插进兜里,把裤子提得老高,模样十分滑稽。旁边有几个年轻人笑了起来,父亲也笑了,看着我憨憨地笑,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火车启动了,父亲依旧提着裤子,站在那里,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那根皮带我一直珍藏着,以后无论遇到成功还是失败,它总能给我无穷的动力,尤其是每当回忆起父亲抽出皮带的一刹那,我觉得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
21.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什么?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场景的不断转化下,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也发生着变化,从到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
24.画横线的句子中几个年轻人笑了起来,父亲也笑了,为什么“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结尾处“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可不可以换成“那是世上最美的动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过了40亿年左右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
26.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
27.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第4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通过阅读,你觉得如何能让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更久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跑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①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0.【感悟写法】短文的第1自然段是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
31.【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 ”的句子。
______
32.【提取信息】文中画线句子①是对将军的____描写,体现了将军的____;画线句子②是对将军的____、____描写,体现了将军____
33.【感悟画面】在读这篇短文的时候,我们眼前依次浮现出的画面,可以概括为行军图、让马图、____、发怒图、____。
34.在文章的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35.【理解立意】“一座晶莹的丰碑”指的是____
文章阅读
“枇杷”和“琵琶”
古时候,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36.读短文,填空。
(1)文中有人送给县官的是( )
A.枇杷 B.琵琶
(2)“琵琶”和“箫管”都是一种____,而“枇杷”却是一种____。
(3)县官收到礼单后“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
A.欣赏的笑 B.开心的笑 C.嘲讽的笑 D.赞美的笑
37.“只恨当年识字差”是县官____。
38.“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是什么意思?
____
39.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____
课外阅读
背书
在中学读书时,我喜欢早早地起来到校园背书。那时没有手表,一觉醒来,便不敢再睡。有时起得太早,开门一看,天上繁星点点,亮亮的月儿还挂在半空中。月光下的校园,影影绰绰,迷迷蒙蒙,一片肃静。不到起床时间,学校不供电。所以我早起背书时,手里便提一盏煤油灯。
我是个爱静的人,即使是早起背书,也喜欢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那时,我就选中了校园墙角的一排猪舍。其实,除了猪粪的气味,那是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方。石子铺的小道,青石砌的圈栏,薄薄的雾气,冰冰凉的青石板。坐在上面背书,真是清新爽快。除了背诵课本内容,还有一本我日日必背的书——一本很旧的《唐诗三百首》。一首首,一页页,在晨风轻拂的油灯下,我慢慢地都背过去了;一个个日子,也从我朗朗的背书声中翻过去了。
到了冬天,起早背书就不那么惬意了。猪圈位于校园一隅,冷风从低矮的围墙呼呼而入。为了煤油灯不被风吹灭,我只好挡在风口。手麻了,脚麻了,耳朵也麻了。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一边跺着脚一边背书,直到天亮。有时遇到下雪天,片片雪花飞旋而下,无声地落在灯罩上,发出咝咝的声响,像无数飞着的小蛾子。放寒假后,我回到家,母亲看着我冻得红肿的手背,心疼得直掉眼泪。我的两只脚也溃烂成疮,袜子与脚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更为严重的是,我早起背书缺了觉,一回到家,倒头便睡,七天七夜,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可把母亲吓坏了。
现在,人们早已不用煤油灯了。但每当耳旁听到有人说:上了几年学,混了几年,啥也没学到。我便想起求学的那些日子,那些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日子。
40.照样子,写词语。
影影绰绰(AABB式):________ _________
冰冰凉(AA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41.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冬天早起读书_______________
42.读了文中画“ ”的句子,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43.读完这篇短文,你想对身边不懂得珍惜时间的同学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当你在风雨中举着伞行走时,你想过伞是怎么来的吗?
大概在三千多年前,一位木匠在路上遇上了大雨,他跑了几里路终于找到了一个避雨的凉亭。可是,他浑身早已被雨淋得湿透了。他没(心情 心愿)去看雨中的景色,却对小小的凉亭产生了兴趣。他想:凉亭要是能随身携带着就好了。突然,他灵机一动,回家就用竹、纸做材料,照凉亭的样子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
后来,伞从中国传到外国,给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便民)。小小的一把伞,人们撑开它,就得到了一片圆圆的小天地,站在这小天地里,那雨中的一草一木多么清新、迷人,那滴答滴答打在伞上的雨声多像好听的音乐。
孩子们手中的伞更有它特殊的情趣。听了天气预报的同学,得意地撑开伞,恨不得把没带伞的同学都拉进自己的伞底,于是,四五个小脑袋挤在一起,显得比平时更加(亲情 亲密);刚挨完批评的“小调皮”,正准备冒雨回家,老师悄悄递过一把伞,小脸儿立刻露出一丝笑容,雨沙沙落在伞上,幼小的心里却觉得热乎乎的;刚学走路的娃娃打着漂亮的小花伞,啪啪地踩着水花,彩色“蘑菇”下飞出一串快乐的笑声……
几千年过去了,收不拢的纸伞变成了自动伞,粗糙的油布伞变成了精美的尼龙伞,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伞变得越来越方便使用了。
谁发明的伞,人们记不得了。他已经成了无名英雄;伞也是一位无名英雄,平时,人们把它扔在屋角、衣架上,只有用它时,才会想起它。可是伞从来不埋怨,随时准备为人们服务。伞啊,我敬佩你!
44.用“\”划去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4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一位画家在凉亭的启发下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雨伞。( )
(2)第3自然段介绍了伞的构造。( )
(3)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孩子们手中的伞更有它特殊的情趣”。( )
46.阅读短文,写出伞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在我们的生活中,像伞这样的无名英雄有很多。请你再写出一个这样的无名英雄,并夸一夸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喵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
2., , :“ 。”
3. 神态 动作 语言 母亲对孩子的温柔、耐心与鼓励或者母亲对孩子的爱
4. 晚 仍然坚持
5.事情只要去做,就能做好,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6.A
7.坚强努力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短文描写了“我”出去散步时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打弹弓的技术很差,有时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没见过打得这么差的孩子”,所以想教那孩子怎样打瓶子。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掌握。
人物说的话要运用冒号和引号进行标注。
3.本题考查了对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掌握情况。
短文中有几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横线①“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这句话是对孩子母亲的动作的描写,描写了孩子母亲帮孩子捡石子的动作;横线②“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这句话是对孩子母亲的语言描写,从母亲的语言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的鼓励,正是由于母亲的鼓励,孩子才会锲而不舍的坚持练习;横线③“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这是对孩子母亲的神态描写。通过对孩子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
4.本题考查了对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掌握情况。
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吟唱,天幕上已有了屈指可数的星星。”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夜风轻轻袭来"说明天色已完,但小男孩依然在坚持练习,说明小男孩练习的非常刻苦,而“蛐蛐在草丛中吟唱,天幕上已有了屈指可数的星星”这样的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孩子即将练习成功。作者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更能衬托出孩子做事持之以恒的美好品格。
5.本题考查了对短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情况。
短文中孩子的母亲说:“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关键在于是否去做了,是否坚持做了,只要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最后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6.本题考查了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掌握情况。
短文最后一段“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只有一句话,这句话写出了故事的结局,从“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可知,小男孩终于打中了目标,他的练习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句话也使文章有了完整的结局,所以这个自然段不能删去。故选A。
7.本题考查了学习短文后的延伸思考。
故事中的男孩身残志坚,具有持之以恒的坚韧性格,我想他以后会成长为一个能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生活的强者。
8. 形容某事令人极度悲伤。有时也可做疼痛到了极点。 对人非常关心,照顾周到。
9.王桂风照顾自己病重的儿子,帮助儿子重返工作岗位。
10.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那无私的爱。
11. 母亲为了儿子可以倾其所有,不顾任何艰难险阻。 儿子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诺言。
【解析】8.考查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
理解、运用词语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撕心裂肺:形容某事令人极度悲伤。有时也可做疼痛到了极点。
无微不至:对人非常关心,照顾周到。
9.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主要讲了刘甲君的母亲王桂凤在自己的儿子被闯红灯的公交车撞到,医生都要求家属准备后事,但她却坚决不同意,强烈要求医生为儿子做手术,然后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终于让救出了儿子。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从“常年帮儿子按摩的双手起了老茧,青丝渐渐变成了白发,但未能减少的是对儿子康复的信心”可见母爱是多么的伟大。
②这首歌讲的是母子之间的亲情,母亲用爱唤醒了“沉睡”的儿子,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儿子用歌声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感恩,感动了众人。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大致轮廓与结构,然后抓住题目中关键信息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从“母亲王桂凤无微不至照顾唤醒变成植物人的儿子”事迹可知,
结合“母亲为了儿子可以倾其所有,不顾任何艰难险阻。”可知母亲为了儿子可以倾其所有,不顾任何艰难险阻。
结合“作为人民警察的刘甲君则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诺言”可知儿子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诺言。
12.唱词谱曲恰当、制作精细、人物造型合理、配音经典
13.BD
14.大多数同学只看过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很少有人看过原著。
【解析】1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从“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背景音乐,唱词都是书里的原句,只有谱曲是剧集人员的创作”和“从发型、脸妆到服装、配饰,都想得细致周到,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配音也为电视剧的成功增色不少,经典难忘。”可知,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唱词谱曲恰当、制作精细、人物造型合理、配音经典。
13.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阅读材料可知,人物造型符合人物身份,贴近人物性格。黛玉的形象是清雅的,因此她的服饰也应具备清雅的特点。兰花和绿竹都能体现清雅的特点。
1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从五年级同学“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的数据统计表。可知,读过原著的人数比看过影视的人少,大多数同学只看过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很少有人看过原著。
15.C D B A
16. 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 植物的睡眠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17.承上启下
18. 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
19. 列数字 不可以,69说明达尔文观察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低1℃。 作比较 利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清楚地说明了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落发的观点。
20.要想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必须养成细心观察,长期坚持观察的习惯,并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词填空。
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人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狂风骤雨:比喻处境险恶。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
昂首怒放:仰着头、迈大步。形容精神奋发昂首阔步的神态。
晚风飞舞:晚上起风了,而且这个风应该是比较柔软的那种,微风翩翩起舞。
故写道白天睡莲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黄昏的时候,挂起小微风了,睡莲的状态。再到睡莲碰到处境险恶的时候,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最后第二天再见时的精神状态。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中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进行分析概括。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本段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中间部分的语段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第②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
根据第四段“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可以概括现代科学家的观点;根据第三段“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可以概括达尔文的观点。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
(1)把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列举出来。
(2)这是一篇说明文,里面的数字信息都是不可随意更改的。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科学家发现植物睡眠的过程,咱们从中的感受,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写。
21.cuán、chà、quán
22. “我”紧跟着父亲寻找车厢。 旅行包半袋子断了,物品滚落,父亲解下腰带代替包带。 模样滑稽的父亲看着“我”离开。
23. 埋怨 感动
24.因为“我”从父亲果断抽出腰带来扣住旅行包的做法中,感受到了父亲对“我”毫无保留的爱,所以虽然父亲把手插进兜里,把裤子提的老高的样子很滑稽,但“我”并不觉得好笑,反而内心十分感动。
25.不可以,父亲毫不犹豫地解下腰带,扣住旅行包的动作非常快,毫不犹豫,体现出了父亲宁可自己丢脸也不愿意让儿子不方便,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父爱,是世界上最酷的动作,“美”不如“酷”更符合这个动作的特点,更符合父亲的形象,更能表达父亲无私的爱。
【解析】2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人头攒动[rén tóu cuán dòng]: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其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一刹那[yī chà nà]:极短的时间。
蜷缩[quán suō]:蜷曲而收缩。
22.考查了对小说情节的概括。
阅读短文第2自然段,从“父亲弯着腰背着一个大旅行包在前面开道,我拎着手提袋在后面紧紧跟着,九月的天气依然闷热,不一会儿父亲的衬衣就被汗水浸透。我不禁暗暗埋怨:天这么热,还带着东西,真是!”可知,写了父亲帮“我”背大旅行包,“我”紧跟着父亲寻找车厢。
阅读短文第3自然段,从“手忙脚乱地将散落在地上的食品一-拾进包里、我吓得大叫”可知,写了旅行包拉链崩脱,父亲帮忙捡起散落的食品
阅读短文第4自然段,从“火车启动了,父亲依旧提着裤子,站在那里,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可知,模样滑稽的父亲看着“我”离开。
2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
熟读短文,可知讲述了父亲到火车站送“我”上大学时发生的事情。从第2自然段中“我不禁暗暗理怨:天这么热,还带着东西。真是!”可知,在这一场景中,“我”埋怨父亲带的东西多。从第4自然段的画线句以及“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那根皮带我一直珍藏着”可得出此刻“我”被父亲的行为感动。在场景的不断转化下,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也发生着变化,从埋怨到感动。
24.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如释重负的父亲把手插进兜里,把裤子提得老高,模样十分滑稽。旁边有几个年轻人笑了起来,父亲也笑了,看着我憨憨地笑,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可知,年轻人笑是因为看到父亲把裤子提得很高的滑稽模样,是一种讥笑。父亲看到有人笑话他,感到不好意思,他的笑是一种憨厚的傻笑。而“我”看到别人嘲笑父亲,心里很难受,所以笑不出来。
2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那根皮带我一直珍藏着,以后无论遇到成功还是失败,它总能给我无穷的动力,尤其是每当回忆起父亲抽出皮带的一刹那,我觉得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可知,作者说父亲的这个动作是最酷的,原因是父亲为“我”抽出皮带当包带的动作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不可以换成“那是世上最美的动作”,父亲毫不犹豫地解下腰带,扣住旅行包的动作非常快,毫不犹豫,体现出了父亲宁可自己丢脸也不愿意让儿子不方便,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父爱,是世界上最酷的动作,“美”不如“酷”更符合这个动作的特点,更符合父亲的形象,更能表达父亲无私的爱。
26.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7.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
28.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29.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或控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提取。
通读全文,根据第二自然段“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与第五自然段“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可知,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即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与其作用的掌握能力。。
结合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从“4000万年”、“1%”可知,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准确客观的说明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文中第四自然段“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可知,“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对资源过度的消耗。
29.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中内容或积累,说说如何能让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更久一些。示例:保护环境,合理开采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30. 环境 天气恶劣,红军行军艰难,为下文军需处长的冻死做了铺垫。
31.这是对冻僵老战士的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写出了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体现了他的安详、镇定。
32. 神态 愤怒 神态 动作 对老战士的敬佩之情
33. 冻僵图 敬礼图
34.“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丰碑》
35.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
【解析】3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文段的内容,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可以得出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是为下文军需处长的冻死而埋下伏笔。
31.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从原句中“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可以得出这是神态描写。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可以得出这是外貌描写。从“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可以得出这是动作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老战士最后冻死的样子,以及老战士的镇定和安详的神态,没有恐惧和害怕。
32.本题考查的是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原句的内容“他红着眼睛”得出这是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将军的愤怒。根据原文内容“将军愣住了”“他的眼睛湿润了可以得出是神态描写。从“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得出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将军对老战士的一种敬佩之情。
3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文段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可以概括为冻僵图。文章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敬礼图。
34.本题考查的是给文段内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以及标题。
说话的内容用引号,一句话没有说完用逗号,疑问的语气用问号,感叹语气用感叹号,一句话结束用后引号,一句话结束用句号。根据整篇文章的内容围绕一个宁肯自己冻死的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之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所以文章的标题可以是《丰碑》
3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指军需处长宁肯自己冻死也要把物资留给其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一座晶莹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
36. A 乐器 水果 C
37.对那个不认真学习、写错字的人的批评
38.如果琵琶能结出果子来,那全城的箫管都能开花了。
39.要理解同音不同字的汉字的意思,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解析】36.(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文章内容“古时候,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知答案。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
箫管:排箫和大管。泛指管乐器。
枇杷:亚洲的一种常绿乔木,现被栽培于大部分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其果实可用。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可知县官是在嘲笑那个人不认字,所以闹出了笑话。
3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只恨当年识字差”意思是:要怪就只能怪当初学习认字的时候不认真。是对对那个不认真学习、写错字的人的批评。
3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意思是如果把琵琶当做枇杷,而认为琵琶可以结出果子,那么所有的竹箫和笛子之类的乐器都可以开出花朵了。
3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一个拼音就有着不同的字或词,把枇杷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琵琶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成箫管尽开花。”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马虎大意,要理解同音不同字的汉字的意思,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
40. 冷冷清清 开开心心 晶晶亮 哈哈笑
41.非常辛苦
42.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特别优越,我们更应该抓紧这优越的条件刻苦读书。读书学习不能得过且过,要脚踏实地。
4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社会的栋梁。
【解析】40.本题考查AABB式词语的积累。
AABB式是指词语使用叠词的方法,前面两字相同,后面两字相同。如:干干净净、层层叠叠、匆匆忙忙、重重叠叠、断断续续、端端正正、地地道道、躲躲闪闪、缠缠绵绵等。
AAB式是指第一个和第二个词语相同。如:点点头、叮叮当、愤愤然 、摆摆手、帮帮忙等。
41.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短文第③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冬天读书。从“冷风从低矮的围墙呼呼而入”“我只好挡在风口。手麻了,脚麻了,耳朵也麻了”“母亲看着我冻得红肿的手背,心疼得直掉眼泪。我的两只脚也溃烂成疮,袜子与脚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可看出,冬天早起读书非常辛苦。
4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的句子。
画横线句子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意在告诉大家,以前的读书条件那么艰苦,但依旧有不断坚持努力读书的人。而今天的读书条件是优越的,夜晚看书有电灯、冬天有暖气,应该珍惜读书的日子并刻苦学习,不虚度光阴。结合以前和今天的读书条件、刻苦学习的角度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4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刻苦,尤其是在今天如此好的读书环境中,更应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不虚度年华。结合文章主题,围绕“读书环境对比、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角度去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44.划去:心愿 便民 亲情
45. × × √
46.收不拢的纸伞变成了自动伞,粗糙的油布伞变成了精美的尼龙伞,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伞变得越来越方便使用了。
47.字典静静地立在我们的书桌上,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们会用它查询。字典就是这样一位无名英雄,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为我们服务。
【解析】44.本题考查词语搭配的能力。心情:(名)心神;情绪:~愉快。[近]情绪。心愿:(名)心里的愿望;要做某事的念头。看雨中的景色需要心情,划去心愿。便利:(形)行动、使用或达到目的容易方便:交通~。[近]便当。[反]麻烦。便民:(形)方便群众:~服务|~商店。伞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划去便民。亲情:(名)亲人之间的感情:母子~|不顾~。亲密:(形)亲近密切;感情好。[近]亲切。[反]疏远。四五个小脑袋挤在一起,显得比平时更加亲密,划去亲情。
45.本题考查从文中寻找信息的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1)原文:大概在三千多年前,一位木匠在路上遇上了大雨,他跑了几里路终于找到了一个避雨的凉亭。可是,他浑身早已被雨淋得湿透了。他没(心情 心愿)去看雨中的景色,却对小小的凉亭产生了兴趣。他想:凉亭要是能随身携带着就好了。突然,他灵机一动,回家就用竹、纸做材料,照凉亭的样子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可以知道:是一位木匠在凉亭的启发下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雨伞。 (2)原文第3自然段:后来,伞从中国传到外国,给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便民)。小小的一把伞,人们撑开它,就得到了一片圆圆的小天地,站在这小天地里,那雨中的一草一木多么清新、迷人,那滴答滴答打在伞上的雨声多像好听的音乐。可以知道:第3自然段介绍了伞的作用。(3)原文第4自然段:孩子们手中的伞更有它特殊的情趣。听了天气预报的同学,得意地撑开伞,恨不得把没带伞的同学都拉进自己的伞底,于是,四五个小脑袋挤在一起,显得比平时更加(亲情 亲密);刚挨完批评的“小调皮”,正准备冒雨回家,老师悄悄递过一把伞,小脸儿立刻露出一丝笑容,雨沙沙落在伞上,幼小的心里却觉得热乎乎的;刚学走路的娃娃打着漂亮的小花伞,啪啪地踩着水花,彩色“蘑菇”下飞出一串快乐的笑声……可以知道: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孩子们手中的伞更有它特殊的情趣”。
46.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原文:几千年过去了,收不拢的纸伞变成了自动伞,粗糙的油布伞变成了精美的尼龙伞,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伞变得越来越方便使用了。本段讲解了伞的变化。
47.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例如:雨衣是一位无名英雄,平时,人们都把它装进简陋的袋子放在阴暗的角落里,只有下起雨来才会想起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