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学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学案(解析版)

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缘由 1. 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 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 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 2.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掌握环境问题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点0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 ,会产生不同的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 、 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 ,并把资源转化成 ,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 活动和 活动产生的 ,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 。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 和 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 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 、 等问题。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 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 等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水流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4)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5)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6)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读漫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 C.水资源短缺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该问题在我国表现最突出的地区为(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珠江三角洲
知识点02 环境问题的表现
随着全球人口的 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 的需求日益增加, 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城市人口高度 ,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广大的 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环境治理是国家 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带来的环境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 ,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 排放量远远高于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开发带来的 ,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 。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 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 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 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中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 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 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还有些环境问题,如 、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 蔓延的趋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居民曾经幸福地生活着。而今,居民却面临着烦恼,“海水每个月周而复始地上升、下降。为了不让海水冲坏房屋,我们得自己搭建‘海墙’。可一遇到大潮汐,它们一点都不顶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国居民而今“烦恼”是因为(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产品供给不足 C.潮汐规律变化 D.水资源质量变差
2.为了应对上述“烦恼”,该国可行的方案有( )
A.局部修筑大堤 B.减少CO2排放 C.购买国土迁居 D.修建海防林
环境问题的表现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1.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 案例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 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乡村地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的原因。
① 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环境问题日趋全球化。
①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② 有些环境问题呈现出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过低和过高的水温都会造成珊瑚礁的白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除了珊瑚礁的白化外,造成珊瑚礁退化的人为原因是( )
①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②经济价值高,珊瑚遭大量采挖
③航线繁忙,油污多使水质变差④经济鱼类多,珊瑚遭大量啃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修复珊瑚礁的意义是( )
①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②保护鱼类生活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③消减海浪对海岸侵袭,起到保礁护岸的作用④增加海洋珊瑚数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课 堂 速 记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3)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4)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1)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能力。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济南市于2017年9月出台了《济南市冬季清洁采暖气代煤电代煤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等清洁取暖方式制定了明确的奖补标准。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济南市推进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燃煤会导致居民经济负担重 B.运输煤炭会导致市区交通拥堵
C.燃煤会产生大量粉尘,加重大气污染 D.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2.该市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后,将导致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农村养殖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养殖污水和病死畜禽等,如果处置不当就会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养殖废弃物污染不包括
A.土壤污染 B.大气污染 C.水污染 D.放射污染
4.农村养殖废弃物最适宜的处理方式是
A.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渣还田 B.养殖污水经稀释后排放,减轻污染
C.就地填埋病死畜禽,减少病毒传播 D.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直接还田,增加肥力
生态透水坝是用石和碎石在被污染的河道中人工筑的坝体,坝体上配置大量净水植被,坝前、现后填塞有空的滤料坝中克满水桂有生物填料的生态浮床。生态透水坝治污效果良好,图示复合式生态透水坝设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河道中垒筑生态透水坝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区域降水量 B.减少下渗水量 C.降低地表径流流速 D.降低地下径流流速
6.图示各环节与其所起的主要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石笼——物理沉降 B.生物填料——自然降解
C.植物根系——吸收悬浮物 D.生态垫——拦截悬浮物
图a为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图b为南极上空大气O3总量最低值(每年10月份)卫星监测数据图。DU即多布森单位,标准大气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为1个多布森单位。O3含量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称为“臭氧空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CO2和O3说法正确的是( )
A.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 B.在干洁空气中CO2体积分数最大
C.O3全部分布在大气平流层中 D.O3能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8.大气中CO2体积分数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加重 D.雾霾频率增加
9.应对大气中O3含量的变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加强国际合作
C.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特有的一种鱼,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为世界濒危物种。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售价高昂。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成鱼则会在水位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栖息。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
(1)说明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环境的影响。
(2)分析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
(3)简述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秋冬季,我国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干旱。据12月3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干旱中心转移到广东福建等地,广东广州11月一整个月的累计降雨量为0,意味着极其强烈的干燥天气。在这样的干燥状况下,不仅气象干旱明显发展,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华南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潮”现象开始明显加重。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如下图)。
(1)说出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
(2)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人类活动加剧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
(3)指出咸潮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2.韩国国际广播电台2022年1月10日报道:1月9日,韩国出现今年以来最高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多地全天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均为“极差”,韩国随即启动微尘紧急减排措施。近几年来,韩国一直在与空气污染做斗争。韩国环境部在2019年2月开始实施《有关减少和管理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别法》,致力于通过多种措施,治理包括雾霾在内的空气污染。
(1)简述材料中霾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2)说出治理雾霾的措施。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缘由 1. 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 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 4. 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 2.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掌握环境问题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点0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 ,会产生不同的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 、 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 ,并把资源转化成 ,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 活动和 活动产生的 ,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 。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 和 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 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 、 等问题。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 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 等问题。
参考答案:
一、行为 环境效应 不恰当 不友好 资源 消费品 生产 消费 废弃物 环境 合理
适度 恢复 承受能力 枯竭 生态破坏 分解 净化能力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水流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4)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5)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6)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读漫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 C.水资源短缺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该问题在我国表现最突出的地区为(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珠江三角洲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漫画判断,漫画中的分子式H20是水,持缸接水不得水,身体叫嚣着要喝水,因此漫画反映的是水资源短缺问题,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结合上题,该问题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我国表现最突出的地区为华北地区,因为华北地区降水除夏季外,其他季节降水少,河流少,同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这就导致了水资源的严重缺乏,B正确。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缺水状况不如华北,珠江三角洲降水量大,水资源相对丰富,ACD错误。故选B。
知识点02 环境问题的表现
随着全球人口的 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 的需求日益增加, 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有所不同。城市人口高度 ,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广大的 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环境治理是国家 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带来的环境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 ,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 排放量远远高于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开发带来的 ,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 。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 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 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 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世界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中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 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 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还有些环境问题,如 、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 蔓延的趋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忧虑和关切。
参考答案:
二、 增长 资源 资源 集聚 废弃物 环境污染 乡村 强度过大 生态破坏 乡村振兴
过度消耗资源 较低 自然资源 污染物 发展中国家 掠夺式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初级
人口增长 转移 国界 全球性 土地荒漠化 全球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居民曾经幸福地生活着。而今,居民却面临着烦恼,“海水每个月周而复始地上升、下降。为了不让海水冲坏房屋,我们得自己搭建‘海墙’。可一遇到大潮汐,它们一点都不顶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国居民而今“烦恼”是因为(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农产品供给不足 C.潮汐规律变化 D.水资源质量变差
2.为了应对上述“烦恼”,该国可行的方案有( )
A.局部修筑大堤 B.减少CO2排放 C.购买国土迁居 D.修建海防林
【答案】1.A 2.C
【解析】1.基里巴斯是群岛国家,潮汐一直存在且有规律地变化,在过去对该国影响较小,但现在潮汐的发生对该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说明该国居民“烦恼”并不是因为潮汐规律变化,C错误。而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整体上升,在发生潮汐时该国部分岛屿被淹没,A正确。由图可知,该国以分散的小岛为主,农产品一直不足,这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烦恼”,B错误。材料显示该国居民“烦恼”是因为海水上涨,而不是水资源质量变差,D错误。故选A。
2.随着国土被海水逐渐淹没,为了生存,该国可以购买国土进行迁居,C正确。由材料可知,修建“海墙”对阻挡大潮汐已失去作用,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问题,仅基里巴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能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B错误。修建海防林不能阻挡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D错误。故选C。
环境问题的表现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1.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 案例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 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乡村地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的原因。
① 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环境问题日趋全球化。
① 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② 有些环境问题呈现出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过低和过高的水温都会造成珊瑚礁的白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除了珊瑚礁的白化外,造成珊瑚礁退化的人为原因是( )
①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②经济价值高,珊瑚遭大量采挖
③航线繁忙,油污多使水质变差④经济鱼类多,珊瑚遭大量啃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修复珊瑚礁的意义是( )
①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②保护鱼类生活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③消减海浪对海岸侵袭,起到保礁护岸的作用④增加海洋珊瑚数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B 2.A
【解析】1.阅读材料,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属于自然因素,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显示珊瑚礁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采挖的数量较大,造成其退化,故②正确;由于现在的海上交通发达,航线较繁忙,油污或者航行中使用的污染物,污染海水,导致水质变差,影响了珊瑚生长,珊瑚礁减少,故③正确;珊瑚礁作为栖息地,不是鱼类的饵料,虽是经济鱼类,也属于自然因素,故④不符合题意。正确的是②和③,答案选择B。
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修复珊瑚礁,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促进鱼类的繁殖,促进一定海域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故①②正确;且珊瑚礁的恢复,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海浪对海岸的侵袭,起到保护海岸线的和保礁的作用,故③正确;珊瑚礁的形成需要和其他生物共同完成,而不是单一的珊瑚形成的,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①②③,答案选择A。
课 堂 速 记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3)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4)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1)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能力。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济南市于2017年9月出台了《济南市冬季清洁采暖气代煤电代煤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等清洁取暖方式制定了明确的奖补标准。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济南市推进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燃煤会导致居民经济负担重 B.运输煤炭会导致市区交通拥堵
C.燃煤会产生大量粉尘,加重大气污染 D.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2.该市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后,将导致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答案】1.C 2.B
【解析】1.材料中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济南出台了方案,煤炭排放的粉尘等污染物多,所以济南市推进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方式的主要原因是燃煤会产生大量粉尘,加重大气污染,C正确。济南出台方案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燃煤会导致居民经济负担重、运输煤炭会导致市区交通拥堵、燃煤会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加剧全球变暖不是推进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方式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2.该市气代煤供暖、电代煤供暖后,大气中粉尘等污染物减少,大气质量改善,大气对太阳辐射额削弱作用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增强,地面辐射增强(丁),大气逆辐射(丙)减弱,甲是到达大气上界(还没有穿过大气)的太阳辐射,不受大气的影响,所以甲不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农村养殖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养殖污水和病死畜禽等,如果处置不当就会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养殖废弃物污染不包括
A.土壤污染 B.大气污染 C.水污染 D.放射污染
4.农村养殖废弃物最适宜的处理方式是
A.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渣还田 B.养殖污水经稀释后排放,减轻污染
C.就地填埋病死畜禽,减少病毒传播 D.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直接还田,增加肥力
【答案】3.D 4.A
【解析】
3.材料信息表明,养殖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养殖污水和病死畜禽等,这些废弃物有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放射污染一般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畜禽粪便、养殖污水和病死畜禽等废弃物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D符合题意。
4.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渣还田,这是对废弃物的资源化,是农村养殖废弃物最适宜的处理方式,A符合题意。养殖污水经稀释后排放,使得污水量更大,有可能扩大污染,排除B。就地填埋病死畜禽,可能污染土壤,排除C。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直接还田,有可能增加病虫害,也有可能肥料深度过高,伤害农作物,排除D。
生态透水坝是用石和碎石在被污染的河道中人工筑的坝体,坝体上配置大量净水植被,坝前、现后填塞有空的滤料坝中克满水桂有生物填料的生态浮床。生态透水坝治污效果良好,图示复合式生态透水坝设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在河道中垒筑生态透水坝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区域降水量 B.减少下渗水量 C.降低地表径流流速 D.降低地下径流流速
6.图示各环节与其所起的主要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石笼——物理沉降 B.生物填料——自然降解
C.植物根系——吸收悬浮物 D.生态垫——拦截悬浮物
【答案】5.C 6.D
【解析】
5.在河道中垒筑生态透水坝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陆地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在河道中垒筑生态透水坝对降水影响很小,A错误。在河道中垒筑生态透水坝拦截地表径流,减缓流速,会增加下渗,B错误,C正确。地下径流流速受坡度影响较大,在河道中垒筑生态透水坝会增加地下径流,可能会增加地下径流流速,D错误。故选C。
6.石笼位于坝前,起到护坡的作用,A错误。生物填料是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大的附着空间,同时增加了污水废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微生物净化污水废水的效果,B错误。悬浮物较大,不利于植物根系吸收,C错误。生态垫位于坝的两坡,可以减缓水流速度,拦截拦截悬浮物,D正确。故选D。
图a为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变化图,图b为南极上空大气O3总量最低值(每年10月份)卫星监测数据图。DU即多布森单位,标准大气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为1个多布森单位。O3含量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称为“臭氧空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CO2和O3说法正确的是( )
A.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 B.在干洁空气中CO2体积分数最大
C.O3全部分布在大气平流层中 D.O3能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8.大气中CO2体积分数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加重 D.雾霾频率增加
9.应对大气中O3含量的变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加强国际合作
C.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答案】7.D 8.A 9.B
【解析】7.植物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可见二氧化碳并不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A错误;干洁空气中体积最多的是氮气,B错误;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实际上平流层臭氧可以向下传输到对流层,另外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石油化工和火力发电等工业污染源释放的NOx、VOCs,这些污染物在晴天、紫外线辐射强的条件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从而生成臭氧;C错误;臭氧吸收紫外线,可以使大气增温,D正确。故选D。
8.二氧化碳增多,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同时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造成全球变暖,A正确;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B错误;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所造成的,C错误;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D错误。故选A。
9.应对臭氧含量不断减少的措施,可加强国际合作,缔结《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共同限制生产和使用氯氟碳化物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B正确;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全球变暖,AC错误;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利于减少大气污染问题,改善大气质量,不是应对臭氧减少的主要措施,D错误。故选B。
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特有的一种鱼,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为世界濒危物种。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售价高昂。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成鱼则会在水位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栖息。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
(1)说明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环境的影响。
(2)分析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
(3)简述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水盐度升高,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海水污染加重,不利于幼鱼生长。
(2)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熟晚,繁殖周期长;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花胶,售价高昂,市场需求广,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捕捞量大;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导致幼鱼生存环境变差。
(3)加强与美国合作,确保科罗拉多河能够汇入充足的淡水;加强巡查,大力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改善加利福尼亚湾的海水水质;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解析】(1)主要是分析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海水盐度、水质等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和繁殖的危害。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会导致科罗拉多河注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导致科罗拉多河河口地区海水盐度上升,根据材料信息“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可知,该区域海水盐度升高,会导致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河流注入海洋的淡水减少,导致海水的流动性降低,海水的净化能力降低,导致海水的污染加重,威胁幼鱼的生存;注入淡水减少,导致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减少,幼鱼的饵料减少,威胁幼鱼生存等。
(2)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价值、生存环境的变化、繁殖速度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信息“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可知,用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营养价值较高,市场需求量较大;根据材料信息“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为世界濒危物种。”可知,石首鱼的生长缓慢,成熟期较晚,繁殖周期长,不利于繁殖;根据材料信息“售价高昂”可知,石首鱼的价格较高,捕捞量较大;根据材料信息“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可知,石首鱼的繁殖范围较小,不利于石首鱼的繁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会导致幼鱼的生存环境变差,威胁石首鱼的生存等。
(3)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从行政、法律、工程、宣传等角度作答,同时还要考虑美国对科罗拉多河的分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石首鱼的保护,减少石首鱼的捕捞;加大巡查力度,大力保障石首鱼的生存环境,严格打击非法违规捕捞石首鱼的行为;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力度,污水处理打标之后再排放,减少加利福尼亚海湾的水污染,改善海水水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保护石首鱼的意识;加强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的量,确保有充足的淡水注入;人工繁育石首鱼等。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秋冬季,我国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干旱。据12月3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干旱中心转移到广东福建等地,广东广州11月一整个月的累计降雨量为0,意味着极其强烈的干燥天气。在这样的干燥状况下,不仅气象干旱明显发展,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华南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咸潮”现象开始明显加重。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如下图)。
(1)说出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
(2)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但人类活动加剧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
(3)指出咸潮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答案】(1)河流水量、潮水幅度上涨。
(2)自然原因:冬(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河汊纵横;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引用河水多;城市化水平高,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补给河流少;下游无序釆沙,河流下游河床坡度减小,使河床降低。
(3)影响:水质下降(变咸),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杋制;跨流域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釆沙管理;节约用水;修建水库,枯水期放水冲咸;扩大绿地面积。
【解析】(1)由材料“当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可知,河流水量与潮水上涨幅度是影响咸潮强度的主要因素。
(2)珠三角地区咸潮多发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珠江流域降水少,地表径流小,珠江进入枯水期,当水位低于海平面,就会出现海水倒灌入珠江的现象,即发生咸潮;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处于河海交界地带,海水容易倒灌;目前正处于全球气候变暖时期,海平面上升,加大了咸潮岀现的几率和程度。人为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由于引用河水量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增加了咸潮出现的几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硬化面积大,城市水体下渗减少,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水量降低,河流水量减少,咸潮岀现几率增加;加上下游地区的釆沙活动,导致河床髙度降低,扩大咸淛影响的范围。
(3)影响:咸潮的出现,会造成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恶化,造成水质性缺水。使用含盐量高的水灌溉农田,会造成农作物萎蔫或死亡,并造成土地盐碱化问题。河口附近河水盐度增加,原有淡水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将受损。咸潮导致河口附近河水氯化物含量增多,人们长期饮用氯化物含量髙的水会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工业上使用含盐量多的水,会损害机器设备。
措施:对于咸潮这种自然灾害,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咸潮的硏究、监测与预报。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入淡水,降低河口附近河水的含盐量。加强河道采沙管理,减轻因采沙造成河床降低而导致咸潮范围变大。节约用水,减少河水的引用量,稳定河流水位。通过修建水库,在枯水期放水,降低下游河水盐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强下渗,增加地下水位,保证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
12.韩国国际广播电台2022年1月10日报道:1月9日,韩国出现今年以来最高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多地全天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均为“极差”,韩国随即启动微尘紧急减排措施。近几年来,韩国一直在与空气污染做斗争。韩国环境部在2019年2月开始实施《有关减少和管理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别法》,致力于通过多种措施,治理包括雾霾在内的空气污染。
(1)简述材料中霾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2)说出治理雾霾的措施。
【答案】(1)来源: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家庭装修产生的灰尘。
危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容易导致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影响交通安全。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冬季集中取暖;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植树造林;城市道路定期洒水消尘;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治理大气污染;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解析】
(1)霾的主要成分是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当中排放的废气。交通来源:私家车的增多,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大;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和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生活层面:韩国的纬度总体较高,冬季气候较寒冷,需要燃煤取暖,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生产层面:工业生产过程中,如燃烧煤炭、石油等会释放大量的废气,加重雾霾天气。雾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日常出行等方面:身体健康方面:大量的吸入可吸入颗粒物,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出行方面:雾霾天气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影响交通安全。
(2)雾霾的治理措施可以从减少排放和增加吸收两个角度去考虑。减少排放层面:雾霾的出现与化石燃料的过多燃烧有关,因此需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通过改进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燃煤取暖问题,可以加强集中供暖;交通方面需要提高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增加吸收方面:可以增加绿化来增强对颗粒物的吸收,城市道路定期洒水来消尘;同时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立法,并且通过加强宣传,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