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课时 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素养目标学 习 任 务 核 心 素 养1.描述与分类:社会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2.解释与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预测与选择:坚定改革开放;相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4.辨析与评价:“共产主义遥远论”的错误实质。 1.政治认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2.科学精神:明确社会发展总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3.法治意识:明确法治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提高建设法治国家的自觉性。二、必备知识(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 的生产活动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1)生产力:a.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b.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生产关系:a.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b.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 。当生产关系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 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3)二者的辩证关系:a. 。b. 。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c.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前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5.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 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 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的矛盾; 的矛盾(二)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 的,发展的过程是 的。2.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的 加以解决。(通过改革解决)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 的矛盾。c.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使 。⑶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三、重点突破1.社会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图示: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2)实现途径:a. 阶级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四、议题探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也是一部奋发有为的历史。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中国共产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大潮的产物。基于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决策,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十八大以来,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是如何顺势而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五、易混辨析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9.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0.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六、体系构建素养检测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④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针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中暴露的法治短板,我国加快推进公共卫生立法修法工作。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等十多项任务,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宣传贯彻,推动依法做好疫情信息公布、市场秩序维护等工作,用法治的力量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说明(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正确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③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 ④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省提出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通过构建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让“善行浙江”行稳致远和精准施策推进“双倍增”计划,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相对较大,让劳动者有更多“获得感”。由浙江省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可知(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④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历史上的一切道德论根本上来说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直到现在社会还在阶级对立中向前运动,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一论断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从哲学上看,人口计生法修改的理论依据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会推动社会存在发展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④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作为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历史现象,资产阶级革命在近现代历史上却重复出现;作为历史人物,孙中山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历史现象,时势造英雄却不断重演。这表明( )①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③社会历史发展受到客观规律支配 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八、学后反思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的变革不一定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①错误。②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由题意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民法典属于上层建筑,它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②错误,④正确。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个方面全力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它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B【解析】【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①排除。②③: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等十多项任务,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宣传贯彻,推动依法做好疫情信息公布、市场秩序维护等工作,用法治的力量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说明正确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②③符合题意。④: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B。3.B【解析】【详解】①②: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中分配的变化对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的影响,体现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正确,②排除。③:浙江省推进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正确。④:材料强调的是分配机制的变革,未涉及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的变革可能先于经济基础的变革,④错误。故本题选B。4.B【解析】【详解】①②③: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历史上的一切道德论根本上来说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直到现在社会还在阶级对立中向前运动,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涉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①③符合题意,排除②。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④错误。故本题选B。5.C【解析】【详解】②③:人口计生法的修改是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基于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会推动社会存在发展,①不选。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错误。故本题选C。6.D【解析】【详解】①: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①错误。②: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受到客观规律支配,题干没有体现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②不符合题意。③:题干表明在历史中存在着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会重复起作用的的客观规律,故③正确。④: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其历史功绩功在千秋,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8.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是前进的、上升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奋发有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中国共产党到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可由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替换)。⑤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