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解题策略
一、文本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可有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常用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2.道理论证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注:如果是列举几个事例或现象,不能看作是对比。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5.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6.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常见结构形式
层进式 本论:论述内容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 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对照式 本论: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这其实也是一种并列关系。
总分式 全文: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并列式 本论: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没有严格的要求。
当然,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比如“总—分”式结构中的“分”可为“并列式”或“对照式”或“层进式”。
常见三种题型
第一题,内容理解题。选项原文细心对比,判断正误。
第二题,论证分析题。认真分析文章的结构关系,论证方法类型。
第三题,文意推断题。辨别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强加因果、因果颠倒)、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标注关键词
(1)表范围的词语:凡、凡是、所有、都、全、人人、每个、几乎、多数、少量、部分、一些、仅仅、之一等。
(2)表程度、频率的词语:特别、根本、重要、最、严重、十分、非常、通常、稍微、基本、总是、有时、偶尔等。
(3)表已然、未然的时间词语:已经、完成、了、曾经、过去、了,现在、目前、正在、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之前、之后,将要、尚未……
(4)表或然、必然的词语:如果、可能、或许、似乎、也许、大约、大概、估计、如果、一旦、未必等; 一定、必然、必须、必定、必将、能、会、可以、应该等。
(5)表逻辑关系的词语
①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②表转折关系: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可是、却、然而
③表并列关系:同时、也、又、不是……而是……
④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要是
⑤表递进关系:进而、而且、不仅……还……;不但是……而且是……
⑥表条件关系:只有……才……(必要条件),只要……就……(充分条件)
⑦选择关系: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6)表指代的词语::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之、这、那、此、哪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7)表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等。
第二步:理清段、句关系
(1)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假设等内在关系,要重点把握。
(2)段落间常有总分(①“总—分—总”式;②“总—分”式;③“分—总”式)、层进(递进)、并列、对照(正反对照)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结构关系可由此入手。
第三步:审清题干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需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第四步:找准选项对应段、句
准确地找出选项所对应的文本信息,确定阅读区间,有时一个选项可能关联几个段落。
第五步:比对文题
将选项与文中的句子仔细加以比较,求同求异,确认对错。(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三、仔细比对
(一)比对关键词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1.表范围的词、表程度的词:全部、都、一些、部分、必须、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种比对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
2.表时间的词: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种比对要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3.指代词、关联词:之、其、此、这、那、哪,或、和、及、除了、从而、如果等。
4.是非词: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对点训练] 比对差异
[选项] 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对应文本]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解析]“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比对关系
比对每个选项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是否与原文一致,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同时还要重点关注选项中的依据或结论是否概括全面。
[对点训练] 比对差异
[选项]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对应文本]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解析] 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四、推断辨析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则在原文之外。
推断题常见设题关键词: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那么,以便,为的是,以免,由此可见、说明、总之,将,应该会等。
推断信息的合理与否,关键看三点:
一看推断是否有据
[对点训练] 比对差异
[选项]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对应文本]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鸡的这些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解析] 原文是说“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不比凤凰差”不代表一定“比凤凰高”,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的推断于文无据。
二看推断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对点训练1] 比对差异
[选项] 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对应文本]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 [解析] 原文的表达是“只有……才……”,而选项变成了“只要……就……”,过于绝对。
[对点训练2] 比对差异
[选项]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对应文本]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来在宋、元时代以及明朝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绸之路也日渐衰落。
[解析] 由“迁海令”后面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三、看推断出的未知信息(结论)是否合理
合理与否,既要依据原文,又要依据生活常识、常理。
[对点训练] 比对差异
[选项] 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对应文本]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解析] 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原文意为京剧摄影家应学习京剧演员刻苦训练之精神,以此鞭策自己。所以此项错误。
温馨提示: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节奏”
1、先看文、后做题——
*通过清晰圈画原文“要点词”,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做题时凭借对“要点词”的理解,对选项进行正误判断。
2、先读题、后看文——
通过挑出选项“陷阱词”,对选项可能产生的病因进行初步判断,然后找到较为易错的选项,凭借其中的“要点词”锁定对应原文,并进行“陷阱词”的对照。
五、综合训练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了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期”“会日渐增多”。D 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答案:C 解析:C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答案:B. 解析: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但不是B项“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
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说法过于绝对,如文化大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