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实法治基础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4.1 夯实法治基础 电子教案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夯实法治基础》是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一共有两目:
第一目“选择法治道路”和第二目“描绘法治蓝图”。教材中第一目通过“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活动对法治的作用和要求进行讨论探究分析,引导身学生懂得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要求良法善治。通过第一目认识到法治的作
用,第二目引出“描绘法治蓝图”,在这个层次中,推出我国的法治进程,通过实例描绘法治的进程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课标摘录: 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了解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 了解法治的内涵;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民主和法治意识,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提升其参与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实践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责任意识: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材 分析 重点 法治的重要性、法治的要求。
难点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总目标、基本要求;法治中国的建设
教学过程
教学具体内容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复习】 3.1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它体现在四个新方面: ①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②民主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③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④制度保障:人大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2我们学习了参与民主生活的三个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其中民主决策有四个有力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以及我们如何增强民主意识:思想上+行动上 这就是第三课的重点必备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才能充分体现和保障民主,才能使国家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人民自由幸福。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新课讲授】 第一目:选择法治道路 【合作探究一:概念辨析】 教师:提到法律,大家都不陌生。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有力工具。从秦朝以来,已有建立相关的法律《秦律》,大家说这个法律起着什么作用?他能束缚统治者吗?人高于法?还是? 过渡:概念弄懂后,我们来看个视频。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公然打人,是对法治的践踏,更是对生命的践踏! 结合视频思考:法治对于个人、社会来讲有什么作用? 笔记一:1.法治的重要性(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①对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P45 【再次播放视频:林郑月娥谈港安法】 思考:法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小组讨论:我国探索法治的历程 】 再来看看我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更充分的感受到走法治道路,努力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跨学科结合:通过语文の文言文理解要点】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 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有法 法治要求之一:实行良法之治 提问:何为“良法”? 【播放视频,3分钟看懂古代奇葩法律】 提问:这种是良法吗? 回答:不是!古代的法律实在太奇葩,让人无奈!意义不大的明文规定。不是良好的法律。 【展示材料,民法典的编纂】 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果。在过去5年间,民法典编纂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 超42 万人参与提供意见,收集意见总数达102 万条。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琢, 形成了目前总共7 编1260 条的民法典草案。最终, 制定出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法典。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结合民法典的编纂和内容,谈谈什么样的法律称为良法? 思考:一个国家制定了良好的法律,就是“法治”国家吗? 回答:不!!!还需要良好的治理方式。 善治的内涵: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P46 笔记二:2.法治的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P45 ②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P46 第二目:描绘法治蓝图 阅读课本48页的内容,把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进程补充完整,并说说得出的哪些结论? 笔记三:3.依法治国的地位 地位: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P47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P48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活学活用,记住16字方针,并做区别】 思考以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一基本要求?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学生进行开火车回答,看是否已经掌握。
回答: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教师:结合全面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想一想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展示材料:民法典的诞生,理解第二个做法】 民法典诞生: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治协商→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教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笔记四: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1)科学立法: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 遍拥护。 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课后拓展】中学生,能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哪些贡献? ①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②学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③在生活中,能够做到遵法守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 ④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⑤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贡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学生翻书和笔记,回忆第三课知识,老师讲解并自然引入新课。 梳理两组不同的概念:人治和法治,法治和法制,在书本上做好相应的笔记。 做好相关笔记,理解很重要。 意义类的题目记住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 结合上节课了解的民主探索历程,简单梳理法治的发展历程 教师讲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法治的重要性,做好笔记。 现阶段提倡跨学科融合,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解读以及观看视频,理解何为“良法”。 和老师一同回顾民法典的编纂历程,从数字上感受到法律的制定需要得到多数人的肯定,反映众多群众的利益、符合社会规律的才是好的。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点,做好笔记。 理解法治的组成:良好+善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做好笔记。课上最好就是把这个重要知识点记住。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历程。 知道依法治国的地位和总目标。 在书本49页做好相关笔记,认真倾听老师对16字方针的讲解。 通过做题,检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这16字方针。 记住建设法治中国的不同主体,对应的做法也不一样。 通过分析民法典诞生这则材料,理解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做好笔记,分角度进行指点的理解。 拓展记忆角度,因为很多时候大题都会考察到。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法治道路,从法治的意义、认识良法、选择法治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认识到了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