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上)《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选编入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文,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条理清晰,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回忆了母亲勤劳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不同侧面表现了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在简明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二、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结构。2、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理解母亲的光辉形象。3、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4、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朴素平实而饱含真情的语言。5、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质朴,感情真挚的语言特点。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难点: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感受母亲的高尚品德,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对阅读掌握了一些方法,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能够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例如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情理解不够深刻,对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不够深入。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正所谓“朴实见真情”。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喜欢词语华丽、情节曲折的文章,理解不了语言质朴、平实文章的长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写作用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教学策略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可以先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本课教学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给学生提供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庇!”母亲,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这是我们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学过的冰心关于母爱的文章《荷叶.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高的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抒写了多少母爱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这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感情。(揭示课题)资料展示:1、了解写作背景《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了解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设计意图:感受伟人风范,知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升华为爱党爱国家爱人民。】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教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课文。思考:作者着重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听”的能力,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默读或跳读,用笔标出关键词语。4、交流收获,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5、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量寻找、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6.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7.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勇于表现自己。此过程教师可适当点拨。】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给文章划分结构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3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第二层(第8—13段),突破家庭范围,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与支持儿子投身革命,表现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第三部分(第14—17段),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板块四、品读课文,理解文意1、《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板块四、探究赏析1、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互动)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a第④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b第⑤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c“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5、把握文章主旨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板块五、课堂总结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谈一下自己如何回报母爱?【设计说明:突出了文章主题,使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板块六、作业布置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设计说明;设计不同层面的问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题来完成并交流。这道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不同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多更广泛的自由空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自己,学会肯定自己,学会展示自己。】板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 整日劳碌 节衣缩食宽厚仁慈的态度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对我影响之大 教育之深教学反思本文在学习引导上,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着手,既关注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即关注叙事事件与“我”的存在),也关注文本写作风格,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同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认识。由于作者母亲的时代背景有其特殊性,当代学生在充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很难体会到老一辈人的生活艰辛,对“勤劳一生”以及“苦难中的母子情深”难以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出于此客观因素,本篇教案在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教学可以说是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情感方面,让师生都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会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