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期中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本卷为闭卷考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 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后括号内。)
1.如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三星堆青铜面具
3.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如图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有(  )
①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④养蚕缫丝,创造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字经》有言:“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关于这句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B.反映夏朝内部王权继承的情况
C.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朝代的更替 D.禹对夏朝的建立作用巨大
6.“赵钱孙李”的百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儒家文化圈的显著特征。以国为姓的现象在周代十分普遍,如宋国贵族以宋为姓,晋国贵族以晋为姓,齐国贵族以齐为姓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7.右边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
A.国家的产生
B.西周的分封制
C.朝代的更替
D.春秋争霸战争
8.春秋时期,楚庄王行军经过洛阳时觐见周天子,第一句话就问周王室九鼎的轻重大小,周天子如实回答。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楚王问鼎”的来源。根据所学知识,这个成语说明(  )
A.诸侯王对周天子绝对服从 B.鼎是春秋时期重要的生活用品
C.周天子与诸侯王互相尊重 D.分封制受到严重的威胁
9.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科技进步,文化昌盛,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思想属于儒家的是(  )
A.实施“仁政”,以德治国 B.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C.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D.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10.如图牛耕图片中反映最早哪个时期的成就(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1.这是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与众大臣讨论变法事宜,商鞅不可能同意的是(  )
A.建立县制,由秦王派县令管理
B.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
C.统一度量衡
D.保留贵族政治、经济特权
1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重大事件,从此晋国不复存在。从政治斗争性质来看,反映了(  )
A.地方割据形成 B.奴隶主权力之争
C.诸侯王室走向腐败 D.新兴地主夺取政权
13.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统一货币的政策,这个货币应该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刀型铜币 C.铲型铜币 D.蚁鼻金币
14.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记载中描述的应是(  )
A.长江三峡 B.都江堰 C.长城 D.灵渠
15.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半坡氏族彩陶符号可能是文字的起源,“仓颉造字”留下美好传说,根据所学知识,中国有文字可靠的信史开始于(  )
A.炎黄时期 B.商朝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6.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右边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7.我们看电视剧,听宣读古代皇帝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三皇五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18.我国古代所有朝代都是因为统治者腐败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而灭亡的。不过各个朝代灭亡原因也有差异,下列不属于秦朝灭亡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残酷的法律 C.沉重的兵役 D.繁重的徭役
19.我们在下象棋的时候会看到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这可能出于(  )
A.春秋争霸 B.战国七雄
C.秦灭六国 D.刘(邦)项(羽)之争
20.“萧规曹随”是指西汉著名的丞相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高祖死后,惠帝即位,萧何推曹参为相。曹参什么事都不做,守着萧何的政策不变,为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打下基础。“萧规曹随”说明(  )
A.汉初用人不善
B.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
C.提倡节俭治国
D.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综合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8分,共50分)
21.(12分)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王朝更替】
材料一:政权的更替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A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B 汤 亳、殷 商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C 镐京 周幽王
(1)请根据所学,完成上表A、B、C的内容。(3分)
【制度创新】
材料二:
请将方框和括号内填上相关内容。A: ______ ;B: ______ 。(2分)
材料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会旦于曲阜……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第四》
(3)材料三与西周实现的哪项制度有关?(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2分)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材料四:如图
(4) 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和更替史,你有何感悟?(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私,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慕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询,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材料三:商君虽死,其法犹存!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用“予五十金”徙木的目的是什么?(2分)说明什么道理?(2分)
(2)以材料中或所学的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为什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商君虽死,其法犹存”这句活?(2分)
(4)想一想,我们从商鞅身上可以学习哪些优秀品质。(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为了人口和土地而进行的兼并战争,“邦无定交,国无定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产力遭到破坏。可是有弊必有利,与此同时,战争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增大,各种各样的人才层出不穷,这些人给中华文明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的战争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对中国统一的渴望,可以说,止戈为武,战争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让中国以更强大的姿态傲立在世界的东方。从短期看,春秋战国的战争破坏生产力,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从长期看,它加速了中国的统一。
材料二:对比一下春秋、战国、秦朝地图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的利与弊。(2分)
(2)对比春秋战国地图,写出2个显著变化。(4分)
(3)请列出秦朝的疆域。(2分)
(4)从三幅图中你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分)
24.(18分)汉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请你加入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做深入研究。
【主题一:巩固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领域采取诸多措施。研究小组同学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请你协助他们完成这项任务。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内容。(5分)
领域 举措 作用
政治 ①________②________ 削弱了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视和控制
思想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经济 铸造五铢钱,均输平准 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财政状况
军事 大举反击匈奴 ⑤________
(2)汉昭帝始元六年,朝廷召开了会议,集中辩论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政策,特别是盐铁政策,史称“盐铁会议”。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3分)
【主题二:开辟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离不开杰出人物的贡献,请从西汉时期列举一人,并说出他的主要事迹。(3分)
【主题三:科技文化发展】
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不仅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作用,还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同时又在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4)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上述观点。(4分)
【研究小结】
综合上述研究,概括上述三项研究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A B B C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B B B C A D B
二、综合题
21.(1)A:夏;B:约公元前1600年;C:周武王。
(2)①启;②禅让制。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形势,巩固疆土;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 统治范围。
(4)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要重用人才。
22.(1)目的:取信于民;说明要保证改革成功必须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言之成理即可)
(2)商鞅变法触及了贵族的利益。(答处罚太子师傅触及贵族司法特权;奖励军功损害了贵族政治特权等亦可)
(3)变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秦国军事、经济力量壮大。(或加速秦国封建化,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言之成理即可。)
(4)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坚持真理,锐于改革等。(一点即可)
23.(1)利是加速了中国的统一,弊是破坏生产力,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2)一是诸侯国大大减少;二是周王室消亡。
(3)秦国疆域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东到东海,南到南海,疆域广大。
(4)逐渐统一。
24.(1)①颁布推恩令;②建立刺史制度;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⑤沉重打击匈奴,使其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2)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
(3)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也使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于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出去,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5)两汉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化;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推动了两汉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