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含答案)

资源简介

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提高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增强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运用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处理问题。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感性具体的含义,理解思维抽象的含义,掌握思维抽象的方法。
难点: 理解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之间的关系,理解思维具体的含义,掌握实现思维具体的方法,领会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推动认识发展中的意义。
三思维导图
四课前预习
1.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1)上升的起点:①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_________,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②它能以“_________”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把这个“_________”扩展开来,就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
(2)桥梁:①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_________。
②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
③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_________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_________。
(3)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_________的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_________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_________。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思维抽象:
(1)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_________,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_________的思维活动。
(2)思维抽象的目的和内容:
①实践的_________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②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_________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_________。
(3)具体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4)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_________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_________。认识不能停留在_________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_________。
3.肯定与否定的含义。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________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________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4.思维具体的含义。
思维具体是指在________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________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________。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________。
5.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肯定中包含________。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________。否定中包含________。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________。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________”。
五自我检测
1.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展现了运动员不断飞跃,超越自我,奋力拼搏,激励世界的冬残奥精神。对于会徽“飞跃”整体意义的认识,属于( )
A.感性具体 B.思维抽象 C.思维具体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唐朝诗人李娇和朋友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游泸峰山,看到山上景色秀美、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清风徐来时随口吟出的《风》。除了诗名,全诗看不见“风”字,但每一句都写出了风的力量,成为写“风”的千古名诗。诗人李娇写“风”的成功( )
①充分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把风的个性寓于叶、花、浪、竹的共性之中
②注重了写“风”思路的多向性,从叶、花、浪、竹的意象中把握风的特质
③源于在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上,深刻把握风与叶、花、浪、竹的内在规定性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巧妙地找出了风与叶、花、浪、竹的关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厦门近海岸再现“蓝眼睛”现象:夜幕下的海浪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有人怀疑现象形成与海洋污染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清澈海水中的荧光藻密度增加,其体内荧光素酶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会释放光子量,产生蓝光,此现象表明水体改善,但是夜光藻依赖硅藻生存,在富氧化条件下,硅藻大量增加,会引发赤潮,破坏环境。材料体现了( )
①真理不断超越自身,向前发展
②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
④思维具体有待上升到思维抽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某班学生在学习“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课时,以“极端天气的出现”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汇总内容如下:
搜集极端天气材料 2008年我国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肆虐南方; 2010年春季我国南部地区本应是梅雨季节可是遭遇特大干旱; 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创大陆小时气象观测纪录……。
探讨原因和做法 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增长,进而引发极端天气。我们应为低碳生活做贡献:关上不必要的耗电产品;用环保袋购物;洗澡提速5分钟,尽可能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明确国家政策导向和贯彻国家“双碳”战略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并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的战略。
下列能正确反映同学们研究的思维过程的是( )
①通过感性具体形成对“双碳”零散的、片面的认识
②通过感性具体抽取“双碳”某一方面的本质与规律
③获得对低碳生活方式零散的认识,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④明确国家的“双碳”目标和战略,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有很多人来到海南,就把这里当作了自己梦想的“归宿”。许多人初到海南,看到它的自然美景、人文建筑,接触到一些当地的人民,了解这个省份的规模及它的基本政策,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海南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他们将在这里寻求各式各样的工作机会,在这里寻找自己的“人生出彩的机会”。对此( )
①“关于海南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
②基于实践的需要不同,每个人对“人生出彩的机会”的理解与定义也不同
③基于对海南的比较完整的印象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出彩的机会”
④“关于海南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是一种思维具体的状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飞行任务创下多个“首次”: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多个“首次”反映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
①把握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
②正确认识事物的阶段性特征,推动实践创新
③运用思维的间接性把握事物共同的表象特征
④经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上海就是龙头,浦东是龙眼。以普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为指引,火眼金睛亮起来,龙头撬起来,龙身舞起来,一出时代大戏才能唱起来。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这一说法( )
A.体现了辩证的分合 B.运用了辩证的否定 C.遵循了适度的原则
8.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认识过程归结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以下对这两条道路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两条道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认识深化的完整过程
②认识的发展过程起于感性具体,借助分离、提纯等环节,终于思维抽象
③第一条道路,认识通过综合的方法,从感性具体的东西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④第二条道路,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开始,通过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这种理想化的思维形式是( )
A.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产物
B.对事物进行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C.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和纽带
D.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10.2022年春晚,一舞《只此青绿》成为节目爆点。“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自中国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者将画作中的青绿设色“抽离”为一群女性人物形象,通过舞蹈形式表达了层峦叠嶂的概念,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只此青绿》对美的呈现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从思维的角度看,该创作( )
①正确把握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②注意力重点集中在“点”上是其成功的关键
③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并进行了迁移和想象
④起于直观具体的表象,终于思维抽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四课前预习
1.(1) 概念 胚芽 胚芽
(2) 矛盾焦点 发展 桥梁
(3) 抽象规定 多样性 终点
2.(1) 本质规定 共性
(2) 需要 质 共性
(3)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4) 零散的、片面的 本质和规律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3. 存在 灭亡
4. 理性 整体 科学概念 起点
5. 否定 自我否定 自我更新 肯定 规定性 辩证的否定
五自我检测
1.C
2.D
3.C
4.D
5.A
6.A
7.A
8.B
9.D
1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