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案 2022年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案 2022年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4)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⑴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⑵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⑶关系: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易混易错】区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和转化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途径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系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典例解析】1.近年来,“中国风”遍吹世界各地,圈粉无数。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但“国潮”热风中,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搬硬凑”和“全盘复古”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可见,弘扬“中国风”需要( )
A.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播的阵地建设
B.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蕴、内涵和经济价值
D.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元素进行再造
【答案】B
【详解】A:材料反映文创开发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也反映了“国潮”热风中的不良现象,未涉及“文化传播的阵地建设”,A排除。
B:“国潮”热风中,存在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搬硬凑”和“全盘复古”的现象,这说明弘扬“中国风”需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正确切题。
C:弘扬“中国风”需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强调其经济价值,C排除。
D: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继承,D错误。
2.2021年,讲述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历程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的心,成为“一票难求”的年度爆款。2022年除夕夜,《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用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蕴的中华美学殿堂,唤起了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共情。这启示我们( )
①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基本要求
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交流中可以激发出新的文化
③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展示中必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坚持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文化继承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有所淘汰、有所发扬,而不是根据自身需要,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中将绘画与舞蹈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相结合,创新出优秀的文化,这启示我们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交流中可以激发出新的文化,②符合题意。
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并非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展示中就能焕发生机与活力,③说法错误。
④:《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用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蕴的中华美学殿堂,唤起了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共情,这启示我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坚持与时俱进,④符合题意。
3.《庄子 外物》:“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箜;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这是成语“得鱼忘箜”的出处,现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这对发展文化的警示是( )
①不忘本来,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守护根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求同存异,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面向未来,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得鱼忘筌”现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这对发展文化的警示是不忘本来,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根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警示我们不忘本来,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涉及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也未涉及面向未来,③④不符合题意。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⑵民族精神核心及内涵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⑶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凝聚作用 精神纽带 维系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纽带。
支撑作用 精神支柱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激励作用 精神动力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指引作用 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⑷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注意】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时代 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形成的具体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
⑸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6)抗疫精神的形成与重要性
(1)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二、补充重点:
1.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如何促进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同一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不断丰富、发展,使其具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与不同的时代精神相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二者相互交融
③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是代表历史发展、引领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二者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4.某种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答题模板
某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某种精神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典例解析】4.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了101岁生日。在长期艰苦奋斗中,我们党能够不断战胜强大敌人和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靠的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乃至生命诠释了为国家、为人民而担当和斗争的精神。担当和斗争精神( )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②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④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①观点错误。
②: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斗争精神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②符合题意。
③: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③排除。
④:我们党能够不断战胜强大敌人和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体现了担当和斗争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④符合题意。
5.2022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我们要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奋进伟力,不畏艰难险阻,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由此可见( )
①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②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③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智力支持, ①不符合题意。
②: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能够不断的与时俱进, ②表述错误。
③:抗战精神能够凝聚奋进伟力,不畏艰难险阻,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所以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应选。
④: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来的, ④应选。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
A.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C.通过文化创新来发展民族精神
D.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答案】B
【详解】B:“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这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B符合题意。
ACD:“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创新来发展民族精神”、“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但与题干无关,ACD排除。
【阅读与思考解析】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本P97阅读与思考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查阅资料,品读老子这句话,谈谈为什么在今天发展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从上述雕刻、文学等发展的事例来看,你认为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参考答案:
●把握好过去的“道”,来驾驭当下的事物。能认识道宇宙洪荒的初始,这就叫作认识到了“道”的规律。就是认识到客观规律是亘古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并掌握规律,这些规律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我们要进行文化创新,离不开对包含规律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创新。
课本P98阅读与思考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课本P99阅读与思考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他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查阅资料,说说“红船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参考答案: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形成的。
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表现。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面临不同问题、担负不同的历史任务,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会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易混易错】
1.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3.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解析】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4.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示:正确。
6.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涵都相同吗。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
7.土尔扈特东归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答案】正确。
【解析】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中华各族人民心向祖国。
8.红船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题干观点错误。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
【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故原命题错误。
10.“人心齐,泰山移”这一谚语主要强调的是团结精神。
【答案】正确。
【解析】团结精神是民族精神之一,“人心齐,泰山移”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符合伟大团结精神,本题说法正确。
11.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要求。
【解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故题中观点错误。
12.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表明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解析】中印边境部队官兵卫国戍边的先进事迹表明的是部队官兵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并没有表明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3.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14.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弱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
15.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16.为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本题观点错误。
17.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折射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答案】正确。
【解析】中国人民依靠伟大奋斗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折射出这种精神,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18.民族精神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答案】正确。
【解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1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答案】正确。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故本题说法正确。
20.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离开大上海,建设大西北的“西迁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答案】正确。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离开大上海,建设大西北的“西迁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故原命题观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