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目标】(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精神】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思维导图】【知识解读】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⑴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 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可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典例解析】1.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人人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具有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等特点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的精神标识C.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出来的D.注重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答案】A【详解】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 “人人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等特点,故A入选。B: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故B不选。C:材料并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与题意不符,故C不选。D:材料并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故D不选。2.“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的展览,将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为河水的“源”“流”“汇”,借助西周何尊、魏晋驿使图画像砖等130多件文物重宝,系统展现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该展览展现了(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④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将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为河水的“源”“流”“汇”,借助西周何尊、魏晋驿使图画像砖等130多件文物重宝,系统展现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中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涉及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②不符合题意。④:材料中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材料不涉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且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表述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以“新五化”“五大理念”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思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丰富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这表明( )①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协调发展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说明要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①符合题意。②: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越来越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符合题意。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不是决定,③表述错误。④:题干强调的是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越来越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涉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④不符合题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当代价值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 中化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看 中化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全,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典例解析】4.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发挥以史育人作用②穿越历史时空,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③能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④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证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见,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所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②说法错误。③:材料反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涉及国际传播,③不符合题意。5.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这说明( )①重阳节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②传统文化起着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激发民族自信心④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这说明重阳节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①正确。②: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错误。③:一是“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可能存在文化糟粕,二是材料不涉及激发民族自信心,③排除。④: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添加了敬老等内涵,这说明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④符合题意。6.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生死于度外”,等等,诠释了中华民族责任意识的内在天赋。今天,中国共产党将敢于担当纳入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材料表明(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②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磨灭③没有文化的积累就没有文化的传承④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在实践中因时而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④: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一直流传下来,从《周易》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都延续至今,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保留基本特征又能都因时而变,②④观点符合题意。②:材料主要说明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没有涉及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磨灭,②观点不符合题意。③: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③说法错误。【阅读与思考解析】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本P92阅读与思考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参考答案:①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③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课本P93-94阅读与思考◆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秦始皇陵兵马俑自身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课本P95阅读与思考●传统文化对现实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参考答案: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不可一概而论。如,“孝”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所倡导的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思想,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继承和发展;而“孝”又要求人们屈从于独断的权威和传统的家庭礼教,对现实生活来说,这是思想包袱,应该摒弃。课本P96阅读与思考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参考答案:见课本P96【易混易错】1.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解析】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解析】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文化。【答案】正确。4.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解析】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5.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解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6.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与外来文化无关。【解析】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7.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解析】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答案】正确。【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之一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9.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10.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解析】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故题干观点错误。11.我们要坚决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解析】首先,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故本题说法错误。12.实现文化创新的要求之一是“不忘本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文化创新,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题中说法正确。13.“民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解析】“民族虚无主义实质是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实质上是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见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历史虚无主义”,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因此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故本题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