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感受其节奏韵律,并背诵诗文。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3.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2.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若群星的诗人创作了浩瀚如海的诗歌作品。“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的高度赞美,把他们的诗歌比喻成光芒万丈中的中天红日。“诗仙”李白喜欢背着江湖走天下,“诗圣”杜甫则是背着天下走江湖……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从诗歌中发掘“诗仙”“诗圣”的魅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注意断句和节奏。(2)字词正音平羌(qiāng) 渝(yú)州 岐(qí)王(3)诗歌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两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2.探究步骤(1)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峨眉山月歌》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2)《江南逢李龟年》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朗读《峨眉山月歌》,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2.探究过程(1)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2)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资料链接: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预设:“峨眉山月半轮秋” “秋”字用得妙,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为下文抒情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峨眉山月”这一意象选的巧,这一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入”“流”两个动词,描绘出了月影映入水中,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既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诗中五个地名连用,构思巧妙,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里乘舟远游,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活动小结: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融情于景,既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也写出了月映清江的静谧夜色,时空交错,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情深意长。(请女同学读诗歌的一二句,要读出山中月的柔和、水中月的灵动,请男同学读诗歌三四句,要读出浓浓的思念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三)合作探究三过渡:“诗仙”李白将高挂于天的月亮轻放心间,仗剑去国;“诗圣”杜甫又会将何人何事记挂于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江南逢李龟年》。1.探究任务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思考:杜甫借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探究步骤(1)自由朗读诗歌。(2)联系全诗和背景资料,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选择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汇报展示。链接材料:《江南逢李龟年》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景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人物简介:李龟年:邢州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此处指唐朝的江南,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州歌》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后忧郁而死。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唐朝皇子。后进封岐王,加实封五百户,拜太常卿,兼左羽林大将军。唐玄宗诛杀萧至忠、窦怀贞等,李范因功,加实封满五千户。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唐玄宗李隆基为他改为崔澄。唐玄宗在藩邸时,与他居住在同一个里弄。唐玄宗继位后,对他很宠爱亲近,任用崔澄为秘书监。崔澄侍奉左右,与诸王席间不谦让座次。崔澄生性滑稽善辩,皇帝怕他泄露禁中谈话,将“慎密”两个字亲自写在他的笏板上。累迁官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喜县子。3.成果展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宅”“堂”字用得妙,可以让人想象到岐王宅、崔九堂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宏伟壮丽……而“寻常见”“几度闻” 则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定然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李龟年更是红极一时。教师点拨:从第一二句可推测出开元盛世怎样的社会风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安定,歌舞升平,也说明了李龟年和杜甫才华横溢,受人推崇。体现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追思与怀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不仅点明重逢时节——暮春之时,也借指诗人和李龟年,如今的两人也如同落花一般飘零,写出两人身世之悲。“落花”更寓意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的大唐,表现诗人对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教师点拨: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明确:对比手法。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4.活动小结:这首短小精悍的绝句用短短二十八个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写出了世事无常,白云苍狗;写出了羁旅漂泊,人世凄凉;写出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全诗无一字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人物卡片,分析诗句,理解作者情感。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课外古诗词,了解了大意,解读了情感。“诗仙”李白将高挂于天的月亮轻放心间,仗剑去国;“诗圣”杜甫将衰败在地的落花揉进心田,感时伤世。老师希望你们既能像李白一样把眷恋留在心里,将梦想放在前头,也能像杜甫一样把家国存在心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再次领略诗歌的魅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李白生平: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便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三十五岁。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四十四岁。他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李白五十五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乾元元年(758年),李白五十八岁。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六十一岁。他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六十二岁。他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杜甫生平:杜甫的人生经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翼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开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2)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3)45岁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陕西黄陵县西南的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申辩,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时期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综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了解诗人。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3)《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心情的诗句是:(4)《江南逢李龟年》中,“ ”两句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明确: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课后作业基础作业: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拓展作业:《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任选一首,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手法:对比 浓浓的思念之情 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1 / 8《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感受其节奏韵律,并背诵诗文。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3.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2.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在《峨眉山月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喜悦和离开家乡的思念,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感受到了诗人杜甫深沉的悲哀与感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诵读诗歌,去感受不同的情绪。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注意断句和节奏。(2)字词正音强(qiǎng) 傍(bàng) 受降(xiáng)城 征(zhēng)人(3)诗歌节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文学常识(1)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年间,他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有《岑嘉州诗集》。(2)李益(748年—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有《李君虞诗集》二卷。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两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2.探究步骤(1)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2)《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首描写边关将士思乡的古诗。同是思乡诗,却有着不同的故事。请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这两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呢?2.探究过程(1)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2)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资料链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预设一:“强欲登高去”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来的。“无人送酒来”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并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怜故园菊” 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对故园菊,诗人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教师点拨: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惜花;思乡;忧国;忧民。教师小结: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故园菊而传达。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这首诗由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引出遥望故乡长安,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预设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凄冷,诗人借景色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仅“沙似雪”、“月如霜”已足以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更何况“沙似雪”、“月如霜”的地点是“回乐烽前”、“受降城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一个小小的“芦管”引起的是无数的士卒的望乡之景。“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教师小结:这首诗一二句绘色,第三句传声,第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4.活动小结:岑参的乡愁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李益的乡愁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他们的乡愁中有“大我”,有一份家国的担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以理解提升朗读,以朗读促进理解。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诗歌,感悟乡愁。岑参借故园菊传递惜花、思乡、忧国与忧民;李益因芦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希望同学们能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听一听遥远的哭声。与此同时,也该更珍惜当下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过渡:木心先生曾有句诗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在古代更是如此。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人或为理想抱负,或因战乱贬谪而不得不客居他乡,这一别,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于是,思乡便成了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出示诗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慨叹道——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维的《杂诗》中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积累思乡诗句。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的句子是: 。明确: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课后作业基础作业:背诵、默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拓展作业: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板书设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惜花——开在战场边; 景色:空寂惨淡思乡——题中可见; 情感:思乡之情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忧民——战火纷乱。1 / 7(共34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若群星的诗人创作了浩瀚如海的诗歌作品。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诗仙”李白喜欢背着江湖走天下“诗圣”杜甫则是背着天下走江湖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感受其节奏韵律,并背诵诗文。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3.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学习目标本节重点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诗文朗读yúqí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qiāng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简介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号青莲居士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李 白字太白诗 仙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诗 圣杜 甫1.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两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过程安排合作探究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任务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半边,半个。诗意疏通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今重庆一带。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出发。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你。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经常。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朗读《峨眉山月歌》,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合作探究过程安排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任务背景资料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成果展示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意象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峨眉山月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为下文抒情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秋两个动词,描绘出了月影映入水中,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既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流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诗中五个地名连用,构思巧妙,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里乘舟远游,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悠悠独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主题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活动小结峨眉山月歌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融情于景,既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也写出了月映清江的静谧夜色,时空交错,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情深意长。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思考:杜甫借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任务自由朗读诗歌。联系全诗和背景资料,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选择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汇报展示。过程安排资料链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景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写作背景资料链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人物简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唐朝皇子。后进封岐王,加实封五百户,拜太常卿,兼左羽林大将军。唐玄宗诛杀萧至忠、窦怀贞等,李范因功,加实封满五千户。岐 王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李隆基为他改为崔澄。唐玄宗在藩邸时,与他居住在同一个里弄。唐玄宗继位后,对他很宠爱亲近,任用崔澄为秘书监。崔澄侍奉左右,与诸王席间不谦让座次。崔澄生性滑稽善辩,皇帝怕他泄露禁中谈话,将“慎密”两个字亲自写在他的笏板上。累迁官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喜县子。崔 九资料链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人物简介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今湖南省),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州歌》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后忧郁而死。李龟年成果展示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定然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李龟年更是红极一时。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以让人想象到岐王宅、崔九堂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宏伟壮丽……想象宅堂几度闻教师点拨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从第一二句可推测出开元盛世怎样的社会风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安定,歌舞升平,也说明了李龟年和杜甫才华横溢,受人推崇。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追思与怀念。诗人情感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仅点明重逢时节——暮春之时;也借指诗人和李龟年,如今的两人也如同落花一般飘零,写出两人身世之悲。落花寓意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的大唐,表现诗人对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教师点拨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对比时间对比过去: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现在:江南地点对比过去:四十年前现在: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特承顾遇现在: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开元盛世现在:国家已经衰败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活动小结江南逢李龟年写出了世事无常,白云苍狗;写出了羁旅漂泊,人世凄凉;写出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安史之乱国之浩劫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课堂小结了解大意解读情感课外古诗词诵读这节课诵读诗歌“诗仙”李白将高挂于天的月亮轻放心间,仗剑去国;“诗圣”杜甫将衰败在地的落花揉进心田,感时伤世。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李白生平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便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三十五岁。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四十四岁。他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白生平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李白五十五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乾元元年(758年),李白五十八岁。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六十一岁。他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六十二岁。他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李白生平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翼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开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杜甫生平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杜甫生平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陕西黄陵县西南的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申辩,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生平45岁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杜甫生平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时期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杜甫生平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45岁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课堂演练《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心情的诗句是: 。《江南逢李龟年》中, 。两句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基础作业: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拓展作业:《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任选一首,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课后作业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再见(共28张PPT)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感受到了诗人杜甫深沉的悲哀与感慨。旧知回顾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喜悦和离开家乡的思念。我们将继续诵读诗歌,去感受不同的情绪。《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感受其节奏韵律,并背诵诗文。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3.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学习目标本节重点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诗文朗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岑参(约715—770),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有《岑嘉州诗集》。岑 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李益(748年—约829年),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有《李君虞诗集》二卷。字君虞唐代诗人边塞诗派李 益世称“岑嘉州”1.全班分为2/4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两首诗歌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过程安排合作探究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任务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意疏通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靠近。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指出征或者戍边的军人。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相关诗句,结合背景,说说写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首描写边关将士思乡的古诗。同是思乡诗,却有着不同的故事。请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这两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呢?合作探究过程安排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探究任务背景资料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本诗。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成果展示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强 欲 登 高 去壹登 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无 人 送 酒 来贰用 典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并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 怜 故 园 菊叁遥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应 傍 战 场 开肆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对故园菊,诗人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教师点拨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 乡忧 国惜 花忧 民故园菊开在战场边。题中可见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战火纷乱思想感情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教师点拨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由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引出遥望故乡长安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对家乡的思念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回 乐 峰 前 沙 似 雪受 降 城 外 月 如 霜月 如 霜沙 似 雪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远 望月 如 霜沙 似 雪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比喻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近 看空寂凄冷景色愁惨凄凉心境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不 知 何 处 吹 芦 管一 夜 征 人 尽 望 乡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 知 何 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不 知何 处一 夜尽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一 夜尽一个小小的“芦管”引起的是无数的士卒的望乡之景。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教师点拨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绘 色传 声状 形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活动小结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的乡愁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的乡愁是:他们的乡愁中有“大我”,有一份家国的担当。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课堂小结感悟乡愁课外古诗词诵读这节课诵读诗歌岑参借故园菊传递惜花、思乡、忧国与忧民。李益因芦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之情。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木心先生曾有句诗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在古代更是如此。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人或为理想抱负,或因战乱贬谪而不得不客居他乡,这一别,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于是,思乡便成了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王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课堂演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的句子是: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基础作业:背诵、默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拓展作业:假如你是受降城戍守的征人,听到芦管的那晚,是怎样的情形?听到芦管响起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课后作业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精品教案.docx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 【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精品课件.pptx 【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精品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