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声的世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目标梳理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 掌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转换法在声音产生中的应用。 2. 掌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传播的两种影响因素。 3. 掌握声速与介质、温度的关系。 4. 了解声音的传播与人能够听到声音的原理。 5. 掌握回声及其应用。 1.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回声测距。知识梳理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想与假设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小球、扬声器、音叉、水盆(适量水)。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将泡沫塑料小球放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播放音乐,会看到 ①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 ② 。(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声音停止。5.分析与论证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1)声音是由物体 ③ 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 ④ 。6.评估(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音量要适度,不要太响或太弱。太响,纸屑可能跳出扬声器外;太弱,纸屑可能不跳动。(2)音叉敲击的力量要适度,力量太小,溅起水花不明显。7.交流与合作(1)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么?⑤ 。把不易直接看出的振动转换成跳动的泡沫塑料小球和飞溅的水花。(2)是不是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液体、气体呢?液体和气体振动也能发声,例如潺潺的流水声,笛声、萧声。①不断地跳动 ②水花飞溅 ③振动 ④停止 ⑤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2.猜想与假设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入我们耳朵的。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实验器材: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2)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内有 ⑥ 时,能听到音乐声。(2)用抽气机不断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不断 ⑦ 。(3)推理:假若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让玻璃罩内变成 ⑧ ,我们听不到音乐芯片的声音。5.分析与论证通过实验和推理可知:声音可以在 ⑨ 中传播,但不能在 ⑩ 中传播。6.评估多次实验,得到普遍性规律。实验操作时,熟悉使用抽气机,避免器材损坏。7.交流与合作(1)结论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吗?不是,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而得出的结论。(2)为什么音乐芯片用细线挂着?如果把音乐芯片直接放在玻璃罩内,芯片发出的音乐声会引起玻璃罩振动,声音通过固体(玻璃)传播,这样即使玻璃罩抽成真空,也会听到微弱的声音,影响实验效果。用细线挂着,虽然也会引起细线的振动,但振动效果不明显,有的实验中是音乐芯片放在泡沫上,也是减弱因固体传播声音而对实验产生的影响。(3)如何证明声音在液体、固体中传播?课本图3-8中能听见水中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课本图3-9中“土电话”可以通过绷直的线传播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⑥空气 ⑦变小 ⑧真空 ⑨空气 ⑩真空 推理 液体 固体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及回声1.声速(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2)大小及比较: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传播速度1500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5200m/s。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空气振动→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桥、前庭→听觉神经。3.回声及其应用(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形成回声,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或回音。(2)回声测距、回声定位。重点梳理【重点01】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 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见。例如我们慢慢挥动手臂,手臂在振动,我们却听不见手臂振动发出的声音。4. 物体的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声音未必会立即消失,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存在并向外传播。如发令枪响后,过一会儿终点计时员才能听到枪声,说明虽然振动停止了,但是声音并没有消失。【重点02】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3. 钟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或者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里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因为实验中不能将钟罩抽成真正的真空。4. 月球上没有空气,太空是真空,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交流。5. 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发声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被人耳的耳郭收集并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了听觉。【重点03】声速与回声(1)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固>V液>V气。(2)影响因素:a. 介质的种类,如固体、液体、气体。b. 介质的温度,一般情况下,介质种类相同时,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回声测距:a. 若知道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测出声音发出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b. 声音通过的路程是声源与障碍物间距离的两倍,s距离=S声=V声t。c. 当原声与回声时间间隔小于0.1s时,虽然人不能把原声与回声分开,但是回声依然存在。(4)回声定位:如蝙蝠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再用灵敏的耳朵收集周围传来的回声,回声会告诉蝙蝠附近物体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物体是否在移动。(5)人耳能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人距离障碍物至少17m或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先听到原声,后听到回声,人耳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1. 声音与航空航天随着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用以启发学生思考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在太空中,当航天员在飞船的太空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电磁波进行交流,因为真空中不传声。但在太空舱内他们则可以不用电子通信设备而直接对话,因为太空舱内有空气,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2. 天坛回音壁天坛回音壁是一个圆的墙壁。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当对着墙壁说话时,墙壁的反射作用使声音贴着墙壁传播,隔不多远又碰到圆形的墙壁,声波在光滑、坚硬的墙壁上多次反射,损失很小,所以可以传得很远。3. 常见发声体的辨识(1)弦类乐器发声时弦在振动,如:二胡、小提琴、古筝、吉他、钢琴等。(2)管类乐器发声时空气柱在振动,如:长笛、萧、号、唢呐等。(3)打击类乐器发声时打击面在振动,如鼓、锣等。(4)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动物的叫声是由动物的发声器官振动产生的,听到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 (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的影响。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煤油 1324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空气(25℃) 346 海水(25℃) 15314.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身的振动产生的B.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C. 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D. 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5.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A. 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 减弱回声C. 增强回声D. 为了装饰剧场6.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7. 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速为340m/sB. 空气中声速一定为340m/s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D. 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8.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9. 小宇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1.【答案】B【解析】A选项,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喉咙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不符合题意。B选项,一遍改变管子插入水中的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符合题意。C选项,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锣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不符合题意。D选项,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接触脸颊,感觉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2.【答案】C【解析】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先通过空气传播到水利,然后再由水传给鱼,鱼听到声音被吓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钢管是固体,所以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后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不符合意义。3.【答案】小,温度【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同一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小,声音传播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4.【答案】C【解析】A、B选项,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与瓶子中的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B错误。C、D选项,往瓶子中吹气,声音是由瓶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5.【答案】B【解析】发声体与声音是两个概念,我们只能想办法防止发声体振动,声音本身是不会振动的,故A错误。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声音的混响,所以C错误,B选项正确。6.【答案】C【解析】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C选项正确。7. 【答案】0.025;一【解析】因为管长s=8.5m,V声=340m/s,由得,。由于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25s,两次时间间隔一定小于0.1s,故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8. 【答案】272m【解析】由得,s=vt=×340m/s×1.6s=272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