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习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4)理解文化的功能。【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的功能。【思维导图】【知识解读】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什么是文化⑴文化的内涵: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⑵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提醒]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提醒]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⑷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特别提醒】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②不能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③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错误的。⑸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②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醒]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文化 文明区 别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联系 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都是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⑹文化的载体:①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②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提醒】①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②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本身。【典例解析】1.下图漫画《月饼的静夜思》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自然物与人发生关系便成为文化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享用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漫画《月饼的静夜思》对于月饼来历的思考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①③正确。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自然物与人不能发生关系,也不会自行创造文化,②排除。④:漫画强调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不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④排除。2.“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并且不断完善。它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牛活,一直沿用至今。这体现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③文化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①说法正确。②:“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牛活,一直沿用至今,说明这种农业文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故②符合题意。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故③说法错误。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强调文化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材料只是涉及到了农业领域,故④不符合题意。3.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譬如,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满陵桥两边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地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借柳抒情是一种文化活动③文化具有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C【详解】②④: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这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借柳抒情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材料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不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也不体现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①③与题意不符。2.文化的功能⑴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⑶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典例解析】4.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坏,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②文化总是无形地塑造人的品格③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行事方式④人只能被动接受家风的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这表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文化总是无形地塑造人的品格,①②正确。③:文化环境影响人的行事方式,但不起决定作用,③排除。④:人是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的过程,所以“人只能被动接受家风的影响”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A。5.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注: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籍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B.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C.提炼乡土文化基因,用文化铸魂助力乡村振兴D.乡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答案】C【详解】A:题干强调通过文化铸魂助力乡村振兴,不涉及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故A不选。B:材料中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是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故B不选。C: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等,这说明要提炼乡土文化基因,用文化铸魂助力乡村振兴,故C入选。D: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乡村文化并不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故D不选。故本题选C。6.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右图为某公交站的一个公益广告。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①广告所宣传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②环保公益广告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决定社会发展③环保宣传可以影响人的认知与行为,实现文化的功能④环保公益广告可以教化育人,彰显文化的物质力量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①③:依据题意,公益广告所宣传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环保宣传可以影响人的认知与行为,实现文化的功能,故①③入选。②:环保公益广告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利于社会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②不选。④:环保公益广告可以教化育人,彰显文化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故④不选。【阅读与思考解析】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本P88-89阅读与思考◆“文化”在拉丁语中是“耕作”“栽培”的意思,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后来,文化的内涵由对禾苗的培植和化育,逐步延伸到对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的培植和化育,从而成为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于一体的概念。◆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两个字联为一词,他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文化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得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了诸多不同的理解。●天山、三江源、滇池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这些自然景观能不能称为文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参考答案:●不能●从文化的起源来看,东西方语境中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内涵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课本P90阅读与思考◆“文”字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化”,甲骨文写作“ ”,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义为变化。《说文解字》释为:“化,教行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有什么功能?参考答案:最早的“文”,像一个站立着的人形。本义指“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后又引申为文字、文饰、文武、天文等。化,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一个头朝上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本义是变化。由本义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人心发生变化,即教化。文化的功能是教化育人。【易混易错】1.文化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解析】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答案】正确。3.任何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解析】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作用。4.文化决定政治经济。【解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5.文化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经济决定文化是正确的。因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因为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发展。7.经济决定文化,所以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的。文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先于经济的发展。8.文化与文明是一回事。【解析】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都是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9.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自然文化之美总让人心旷神怡。【解析】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自然之美总让人心旷神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类特有的,是实践的产物,故本题判断为错误。10.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与物质相互依存。【解析】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这说明文化依存于物质,但是物质并不依存于文化,文化与物质不是相互依存关系。故该观点错误。1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解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或同步,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故该观点错误。12.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解析】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3.霍金身体残障但精神健全,留下《时间简史》等著作,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正确。【解析】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文化对经济的相对独立。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与经济的发展一致,有时文化的发展会先于经济的发展,有时会慢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霍金留下《时间简史》等著作,超越了时代,是对时代经济政治的超前反映,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故本题判断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