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风成地貌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风成地貌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风成地貌
一、选择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范围为1000~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范围达100~200米。读黄土高原某地区景观图,回答第1题。
1.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风力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塔里木盆地D.黄土高原
下图为非洲尼日尔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4.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
C.板块碰撞D.流水侵蚀
5.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D.干燥少雨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据此回答7~8题。
7.双选题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C.增加地表粗糙度D.增加下渗
8.双选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成土时间短B.技术难度小
C.没有环境污染D.土地利用率高
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10.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12.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据此回答第13题。
13.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在青海湖边的流动沙丘进行了两年多的试验和反复论证后取得成功,其原理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生长的草种和灌木,达到治沙的效果。结合材料及条带状沙砖固沙简图,回答14~15题。
14.对该条带状沙砖铺设地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干旱缺水
B.植被稀疏,多为高山针叶林
C.风力强,多风蚀地貌
D.河流较少,水量季节变化小
15.下列关于图中条带状沙砖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夜晚吸收地下水,辐射保温
B.白天释放水汽,为植被提供水分
C.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
D.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图1)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图2所示)的方式。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优势。
风成地貌
一、选择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范围为1000~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范围达100~200米。读黄土高原某地区景观图,回答第1题。
1.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
A.风化作用B.风力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解析】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是内陆干旱地区的沙子和黏土被风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而形成的。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D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故选D。
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C )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塔里木盆地D.黄土高原
【解析】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结合选项可知,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C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B、D错,故选C。
下图为非洲尼日尔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4.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A )
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
C.板块碰撞D.流水侵蚀
【解析】由图可推知平衡石与蘑菇石一样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A正确。河流堆积形成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故B错误。板块碰撞一般有岩层变形的构造地貌,故C错误。流水侵蚀一般形成沟谷、瀑布等地貌,故D错误。
5.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D )
A.植被茂盛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D.干燥少雨
【解析】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故D正确,A、B、C错误。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据此回答7~8题。
7.双选题草方格沙障可以( CD )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C.增加地表粗糙度D.增加下渗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由材料可知,草方格沙障“固沙”主要表现为防止沙子移动。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的半隐蔽式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增加地表覆盖,截流水分,增加下渗,以利于植被生长,起到固沙的目的。故选C、D。
8.双选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D )
A.成土时间短B.技术难度小
C.没有环境污染D.土地利用率高
【解析】只选A或D可得1分,选AD可得3分。分析材料可知,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但成土时间短。故A正确,B、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采用沙漠土壤化技术可以使沙漠土壤化,并在治理后的沙地上种植西红柿和西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故D正确。
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出( B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10.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B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图中反映出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相对越小,说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因此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是有效措施。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B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解析】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故本题选B。
12.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A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解析】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本题选A。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据此回答第13题。
13.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C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在青海湖边的流动沙丘进行了两年多的试验和反复论证后取得成功,其原理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生长的草种和灌木,达到治沙的效果。结合材料及条带状沙砖固沙简图,回答14~15题。
14.对该条带状沙砖铺设地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
A.干旱缺水
B.植被稀疏,多为高山针叶林
C.风力强,多风蚀地貌
D.河流较少,水量季节变化小
【解析】由材料“青海湖边的流动沙丘”可知,该地干旱缺水,A正确;植被稀疏,多为草地或灌木;该地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季节变化大。故选A。
15.下列关于图中条带状沙砖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夜晚吸收地下水,辐射保温
B.白天释放水汽,为植被提供水分
C.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
D.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解析】由材料“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可知,夜晚不会吸收地下水,A不正确。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图1)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图2所示)的方式。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优势。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2)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年均温低;内陆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周边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
(3)透风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阻隔、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削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