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学科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2.科学精神: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
3.公共参与: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难点: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与时代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宗旨。
三思维导图
四课前预习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 ),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 )、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 ),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 )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3.我们要坚持不忘( )、吸收( )、面向( )。既向内看,深人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 )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立足时代之基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 )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 ),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5.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 ),生产创作出人民( )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自我检测
1.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1年第三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设有年度单元“岭南文化,湾区故事”,主题单元“行至世界,发现中国”“身在中国,纪录你我”“走读城市,探寻乡村”,社交单元“食见中国,吃遍全球”等。大赛面向中外创作者团队、外籍主播、自媒体团队与个人,征集多语种、多形态的中国主题短视频。“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 )
①是以第三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创作平台
②是通过现代媒体对他国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
③旨在融通多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的综合创新
④可让国际社会感知中国文化,探寻中国发展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近年来,美术工作者聚焦体育赛事,积极创作,以充满现代感的审美形式,展现了运动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彩瞬间,表现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顽强意志,呈现了竞技体育的力量与美感、速度与激情。体育美术的艺术表达,使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使中华体育精神发扬光大。体育美术作品的创作( )
①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
②说明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源于人们的审美需求
③通过力与美的展示为健康中国提供精神力量
④在对现实生活真实再现的基础上展现文化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音乐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不解之缘。《相约北京》《向世界微笑》《在一起,更精彩》等作品代表14亿多中国人向世界发出冰雪之约,《美美与共》《永远在一起》《一起向未来》则以更宏阔的笔触描画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美好愿景。跨越地域、超越时空,被人们久久传唱的饱含奥运精神的乐章( )
①融汇奥运精神与家国情怀,展现拼搏向上的圆梦之约
②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
③抒发激情与梦想、拼搏与向往,成为鼓舞人们的嘹亮号角
④立足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力量携手走向美好明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2年4月28日,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试行开放。许多尘封千年的文物被发现时或光彩尽失,或残破不堪,考古工作者如妙手良医“治愈”了一件又一件文物,他们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赋能文物保护,让文物展现出多彩、有趣的一面。这旨在( )
①搞活文化资源,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②创造历史文物,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③探历史感未来,打造文化创新载体
④科技赋能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不忘初心,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礼赞史诗般的新时代,在建党一百周年和抗疫的关键时刻,他们陆续推出《领航》《坚信爱会赢》《闪亮的坐标》等优秀作品,唱响了中国文艺的声音,传递着中国文艺的力量。这启示文艺工作者应该( )
A.心系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恢宏气象 B.坚持守正创新,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引领
C.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舞台中央的中国形象 D.坚持弘扬正道,消除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影响
6.2022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经亮相,就凭借着清雅绝尘的中国传统美学,“燃”动了每一位观众的文化基因。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这启示我们( )
①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
②应不断发掘与时代接轨的内容与方法,激活文化传承密码
③在创作中应遵循艺术创新的理念,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
④实现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对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精品剧的成功案例。作品以居住在东北某省会城市一户周姓人家的生活为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50年来老百姓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部电视剧自开播以来好评不断,获得了收视和口碑双赢。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学与影视关系亲密,共同开拓了文艺新境界
④文化创作要贴近群众,激发人们的共情共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遇见国博—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你眼前”——国家博物馆专列亮相北京地铁一号线。步入车厢,车窗、天花板、座椅靠背等乘客视线所及之处均布满了“国博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文物精品“走”出博物馆,“四羊青铜方尊、彩绘陶兵马俑、青瓷羊形烛台”等文物形象在专列中精彩呈现,每款“文物”旁还配有俏皮可爱的配文(见下图),与乘客零距离接触,带给乘客充满文化韵味的别样体验。“国博专列——流动的博物馆”旨在( )
A.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B.发挥文化载体在提升文明素养中的决定作用
C.让文物说话,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D.让民众体会文化的厚度与温度,延续中华文明
9.天津市某区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注重发掘辖区内红色法治文化,建设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高质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积极利用公共文化机构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了公民法治素养,扩大了法治文化影响力。这说明( )
①法治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谐音、拼音缩写、外来语言糅杂在一起,再结合表情包,成为许多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 )
①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
②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
③引领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满足了人民大众广泛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四课前预习
1. 时代问题 立足时代
2. 主体 实践
3. 本来 外来 未来 继承 发扬
4. 时代 时代特色
5. 基本文化权益 喜闻乐见
五自我检测
1.B
2.B
3.A
4.B
5.A
6.A
7.D
8.D
9.C
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