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夯实法治基础》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夯实法治基础》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4.1《夯实法治基础》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础 计划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导学案 1. 什么是法治?(法治有怎样的内涵或要求)2. 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法治有什么作用)3. 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目标。
学情分析 法治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但法治的要求,法治的意义等内容,需要站在一定高度才可以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重点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宏观的认识法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实行法治的意义,法治的要求,法治的进程;理解掌握良法治与善治;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德育目标) 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治的权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小组活动…
设计思路: 本课以邓小平名言为引子,从梳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和辨析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导入,第一部分选择法治道路从亚里士多德的言论开始,提出问题,再辅以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内涵和要求。通过对比人治与法治过渡到法治的作用,再以民法典为例,剖析法治的作用即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第二部法治蓝图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和视频讲解,明确法治蓝图究竟是怎会的。
教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修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前三分钟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新疆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参观了校史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详细了解学校历史沿革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民族交往等情况,听取调研归来的学生谈收获。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会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到来。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材料: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设问:你能从教材中找到哪些与上述观点相近的论述?生:P20单元导语: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P33关系: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P44导语: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的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治国是治国基本方略)师: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实现民主必须要坚持法治、依靠法治。从44页的课时导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不仅民主需要法治,文化、经济、生态等都需要法治,所以我们才说,依法治国的治国基本方略。 追问:我们教材上出现的是“法治”二字,而邓小平的讲话中出现的是“法制”二字。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生:略师:法制是静态的,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而法治是动态的,指的是依法治理。法治需以法制为前提。 追问:二者哪一个更适合今天的中国?为什么?生:略师:和1978年相比,今天社会主义法制已经得到了不断完善,相比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更加重要,所以我们今天说的法治,是依法治理。今天我们就来进入第四课法治中国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导语,让学生理解民主与法治二者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教材文本。同时充分利用材料,从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导入。今天的新课。
讲解新课 一、选择法治道路师:本节课一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法治道路,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法治是什么?而是我国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活动一】了解法治的内涵材料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思: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设问:什么样的法律才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呢? 生:略师:同学都是小小法学家呀。我觉得你们给出的标准相当有价值。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标准,那我们来判断一下: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从此,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一揽子授权、强制同意、大数据“杀熟”……这些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将受到制约。设问:你认为这是一部良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生:略师:大家判断个人信息保护法是良法的这些标准或理由,其实就是良法该有的标准。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追问:是不是有良法就能建设法治中国?生:略师:有良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材料三: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民事诉讼案例因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原告致电唯品会客服,要求唯品会披露其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唯品会拒绝其提出的查阅、复制个人信息请求,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唯品会披露其全部个人信息,删除非必要个人信息。法院支持了原告大部分的披露请求,明确了行使个人信息查阅复制权的范围和方式,但驳回了删除请求。补充资料:根据公开检索,截止2022年8月11日,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案件民事诉讼3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件,行政处罚案件11例。 设问:你是否也曾怀疑过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你觉得有必要去依法维权吗?说说理由。 生:略师:无论我们是否选择维权,我们都痛恨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有精力和知识的个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要感谢这样的人,因为是他们让我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公平正义得到维护。没有能力或精力的我们也不必过多担心,我们还可以选择寻求国家机关的帮助。比如公安、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只有我们携起手来,个人信息保护才能正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也才能助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小结:1.什么是法治?(法治的内涵或要求)2.法治的要求/内涵① 良法:反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② 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过度:法治常与人治相对而且,知道了法治我们来和人治做一个比较吧。 【活动二】人治VS法治设问: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阅读P46相关链接,说说与人治相比,法治有何优势? 生:略师:从稳定性看,法治的稳定性显然更好。人治依靠某个人的智慧和权威,法治崇尚的是法律至上,依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好皇帝可遇不可求,何况人还会变。人治将某个人的权威至于一切人之上,是对平等的一种践踏,而法治则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们可以作为国家的主人有尊严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说,法治下我们将拥有更好的秩序,更稳定的预期,更安全、有尊严的生活等;国家也将有更好的治理,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过度:法治是否真有这样的优势呢?民法典实施一年多,让我们来回顾民法典的规定,反观生活的变化吧。 【活动三】观看视频:民法典简介设问:1.结合你所了解的民法典内容,说说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对个人生活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除了民法典,你还知道哪些有重要影响的法律?生:略师:有关婚姻家庭内容的修订,将更好的保护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也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关高空抛物的责任划分,将保护我们头顶上的安全,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保护个人隐私,将使人们生活的更加有尊严,也能有效调节一些社会矛盾;有关物权和合同的规定,可以保障我们的经济利益,也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强国富民提供法律保障。 除了民法典,还有刑罚、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安全法等。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同学们也可以看P50拓展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有很大保护市场主体或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可见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离不开法治的。 过渡:通过人治与法治的对比,以及民法典的影响分析,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国选择法治道路。 小结:我国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① 对个人:法治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 对国家:法治是现代政治文因此,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富强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过渡:我国为实现法治做了哪些努力呢?有着怎样的目标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目,描绘法治蓝图。 二、描绘法治蓝图【活动四】法治数轴请根据P48“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完成图表生:略师: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党对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过渡: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活动五】观看视频《全面依法治国》师:视频为我们描绘的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同学们可以一起来看看49页的相关链接。 这个图上我们需要重点把握: 1.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 全面依法治国16字方针(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师:如何理解这一总方针呢?我们通过连线来明确一下吧。连连连:看看同学对刚才的视频内容把握了多少师:这16字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常说的依法治国新16字方针,是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16字方针相对而言的。从这个十六字方针可以看出,法治中国的建设,没有局外人,你我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早日建成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如法治建设的进程是漫长的,我国第一部法典,民法典的诞生也经历了很长时长的酝酿和努力。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活动六】材料分析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三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并且先后三次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还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学科研机构征求意见。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设问:哪些组织或个人在民法典的诞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什么?生:略师: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人民群众,都在民法典的诞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这说明立法工作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群策群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课堂知识小结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良法加善治。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这样的法治才能利国利民。
板书设计
目标达成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因为(  )①只有法治才能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只要走法治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只有法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列关于法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法治就等于法律制度B.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C.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D.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国3.“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12个字,概况这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会议是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五大C.十八大 D.十九大4.201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4起申诉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均经再审改判无罪。这启发我们,建设法治中国(  )A.要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B.要严格执法,努力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C.要公正司法,努力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D.需要司法机关相互制衡,促进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审判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 )A.依法行政 B. 民主监督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改革开放6. 赵先生因讨要拖欠的工程款,被当地派出所刑拘。“法律是听我说的,我是代表执法的,我就是法,随时刑拘你……”派出所所长张某这样说。要批驳张某的言论,下列适合作为论据的有(  )①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②法律具有强制性③执法机关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职权A. 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作业布置 整理笔记问卷星选择填空练习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