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对乡村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区位分析和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空间结构”这个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和完整。在内容安排上先微观介绍城乡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再宏观分析城乡区位因素。教材在内容处理上运用了较多的图片资料,如“城乡土地利用示十一图”“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等,还设计了一处探究和三处“活动”。重在分析三大功能区的布局特征、相对位置关系,探究城市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教学目标】1.能说出城乡土地利用方式。2.能说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基本特点及在城市中的分布。3.会从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分析影响城市布局的区位。4.理解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布局特征、相对位置关系及原因,城乡形成的区位条件并掌握分析城乡区位案例的方法。难点: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深圳40年》,感受城市面貌巨变,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图片直观感知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以及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1970年代的深圳农妇。三个穿着朴素的农家妇女正准备去自家田里进行劳作。河边的客家民居,在外来人口还没大量涌入之前,客家人占深圳一半以上的人口。当前,深圳是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7%91%E8%9E%8D%E4%B8%AD%E5%BF%83 / 925820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7%B1%E5%9C%B3 / _blank )之一 ,并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9B%BD%E7%89%B9%E8%89%B2%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5%85%88%E8%A1%8C%E7%A4%BA%E8%8C%83%E5%8C%BA / 2368590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7%B1%E5%9C%B3 / _blank )。深圳巨变的因素是什么?图中分别表示什么地区景观?其景观分别有哪些特点或差异?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学习。【探究活动一】城乡土地利用阅读教材P26“探究”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观察不同时期的深圳图片,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小组讨论】城市建筑物高且密集,交通密度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集,产业活动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建筑物低矮,道路狭窄而不平,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基本动力有: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总结】城市和乡村景观我们主要从人口数量、规模大小、建筑物、交通、从事的产业活动等进行描述和比较。城市和乡村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就是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承转】城镇和乡村的区别我们最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的不同。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3.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哪些?具体含义和用地方式各有哪些?4.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什么?说出其原因。【小组讨论】3.土地利用类型: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业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读“太原市晋源区规划图”,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农地等4.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耕地和居住用地。因为乡村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读图 2-4,对乡村、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完成相关任务。5. 在城镇中,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6.想一想,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集聚在一起可形成哪些功能区?试举例说明。【小组讨论】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等。【承转】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功能区,功能区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呢?【探究活动二】城乡空间结构材料一:东峰新区为规划中的太原第七大行政区,是太原与榆次的交界处,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以东的近山地区,随着太榆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与龙城大街、南中环街的打通,其区位潜力优势更为明显。根据以上信息,归纳功能区定义及特点。【社会调查】分小组走访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课堂展示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功能区的选址原则。【小组展示】商业区——以“长风街为例”商业区位于市中心,布局原因:市中心市场广阔、利于居民消费。商业区分布特点: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原则:市中心——市场最优;交通干线(高速公路、市环路)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交通最优。过渡:在一些等级很高、规模很大的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往往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特点:1. 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2. 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3.商贸服务业发达;4.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5.人流汇集,交通繁忙【讲解】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中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高楼越盖越密,形成所谓的“钢筋水泥森林”。建筑物高大密集可以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住宅区——不同等级的住宅区(“学校附近小区、天龙山脚别墅区、坝陵桥附近小区”)住宅区分布特点: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污染的工业区)背向发展。住宅区分布原则:中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低级住宅区——老城区,工业区附近。工业区——以“太原工业区分布”为例工业区分布特点:集聚成片分布;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并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分布原因:①地价上涨;②为了保护城市环境;③交通便利。【合作探究】城市土地空间有限,条件好的地段需求量大,地租水平也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读图2-6,完成相关任务。(1)想一想,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 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影响城区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的相同点是: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不同点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图中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C为工业区.。因为在0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承转】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区的组合,内部组合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绘图展示】各小组绘制太原市三大功能区及主要功能区的分布,探究其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讲解】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较小的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的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各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不一样,但是却有类似的深层规律。(1)同心圆模式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特点: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典型城市:芝加哥、成都(2)扇形模式形成原因:在私人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特点:城市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延伸。典型城市:沈阳(3)多核心模式特点: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形成原因: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由于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总结】太原属于多核心模式,有多个商业区,以不同商业区为核心发展。【承转】城乡空间结构,以上我们介绍的是城市空间结构,新教材中加入了乡村空间结构。【教师总结】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乡村空间结构分为三种:密集型、分散型、半聚集型。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承转】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 ( https: / / baike. / doc / 5711491-5924213.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和城市化 ( https: / / baike. / doc / 59294-62364.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 ( https: / / baike. / doc / 6907303-7129147.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城镇居民 ( https: / / baike. / doc / 6906036-7127880.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与农村村民 ( https: / / baike. / doc / 6536727-6750465.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 ( https: / / baike. / doc / 199041-210419.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和政策调整 ( https: / / baike. / doc / 548471-580640.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 ( https: / / baike. / doc / 5967090-6180046.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发展的一体化 ( https: / / baike. / doc / 5331090-5566327.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https: / / baike. / doc / 2967311-3130276.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相互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板书设计】【当堂检测】1.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是(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开发区2.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A. 商业区 B. 住宅区 C. 行政区 D. 工业区3.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城市都有多个功能区,并且它们之间有严格的分界线B.每个城市的中心区必定是高大建筑物密集的中心商务区C.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往往背向发展D.工业区要求有很强的协作性,往往布局于城市中心交通最便捷的地区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4~5题。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回答6~7题。6.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目前,一般城市选择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率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8~9题。8.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商业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A.①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④9.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A.市中心 B.街道两侧C.主干道交会处 D.城市绿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