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赏析之手法篇: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一)常见手法术语(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应是绿肥红瘦)、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顶真、互文、反语、通感、反复、列锦(即名词组合、意象叠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正衬、反衬)注:“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与“借景抒情”的异同。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抒怀C.借古/典抒怀(借古讽今/伤今/伤己)(3)描写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粗线条勾勒出形象的主要特征。如柳宗元《千山鸟飞绝》。而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为细描)细节描写(人物:“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4)表现手法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B.比兴;C.象征;D.对比;E.烘托;F.渲染;G.用典;H.虚实结合(联想、想象);I.以小见大;J.对面落笔/曲笔/悬想/主客移位/换位(侧面虚写: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K衬托(正衬);L反衬(5)结构手法起承转合、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全诗、设置悬念、铺垫张本、奠定基调、伏笔照应、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注意:回答这类“结构”(行文思路)题,要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难点解读1.对比与衬托(反衬)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衬托有主次之分。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衬是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如“小桥流水人家”“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很多时候对比反衬可以合说。渲染与烘托渲染,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往往先渲染气氛,再烘托情感。衬托(正衬)与烘托二者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是用次要的事物突出主要的事物,有“对比”之意,如“红花绿叶”“人面桃花相映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没有“对比”之意,并且只有正面烘托。如“烘云托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晓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三)设题角度1.“小角度”设题此类题目的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其中一个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2.“大角度”设题此类题目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果问“如何”“哪些”“怎样”手法,答题时学生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四)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作分析: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手法。说效果/作用:表达感情,篇章结构,读者感受等。例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五)关系类手法主要针对的是情景关系、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等,提问时一般会明确说出,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其具体关系。1.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3.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以虚写实)4.抑扬关系: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六)答题步骤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例题展示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雨后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①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步骤一)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如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美。(步骤二)③全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生机盎然的池塘春景图。(步骤三)例题展示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案:①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的荒凉。②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