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2 电流和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知道电路的组成;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
3.能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学会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并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难点:1.电流的形成。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先请学生猜个谜语:“一根藤上结白瓜,生根结果在你家,年年看瓜瓜不长,夜夜看瓜瓜开花。”打一生活常见的东西。学生立刻就可以猜出是电灯泡。电流通过电灯泡会发光,其实电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踪影。电给了人类一片生机,那么什么是电路?要形成电流要什么条件呢?今天就从电流和电路来认识电。
(二)新课讲授: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使桌上的小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在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请同学们注意:
(1)绝不允许将导线直接连在电池的两端!
(2)开关在接入电路时要断开!
(3)最先使小灯泡发光的小组为优胜组。
教师:小灯泡发光说明有电流通过,刚才同学们连接的是一个完整的电路。
教师播放视频: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学生认真思考讨论,猜想。
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原来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当接上电源后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教师播放动画:电流和水流的类比。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电流的存在。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P37内容。本组交流讨论学到的知识:
(1)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根据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判断电流的方向。
板书: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二)电路的构成
1.电路的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连接的电路,回答: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完整电路包含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教师PPT展示:各种各样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并和学生一起总结电路元件的作用:
板书:(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导线:输送电能的装置
(3)开关:控制电路
(4)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三)电路图
各小组同学详读课本图15.2-5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讨论如何画得快速且规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将灯泡、电动机、电阻、电流表的元件符号画出来。(用铅笔画图)
(2)下图是家庭门铃电路的实物图,试画出电路图。
师生归纳总结:
电路图的画法。
电路图呈长方形,大小要适中,美观大方;
导线连接要到位,符号要准确,除开关外不留断口,规范元件位置,分布均匀,不要画在拐角处;
电路图要与实物图相吻合,设计安装要一致。
(四)电路的状态
教师完成如下电路的连接,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取两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两个灯泡,若干导线,完成下列3个实验,并回答问题:
(1) (2) (3)
(1)图中,开关断开,灯泡不能(填“能”或“不能”)发光,电路为断路(填“通路”“断路”或“短路”)。
(2)图中,开关闭合,灯泡能(填“能”或“不能”)发光,电路为通路(填“通路”“断路”或“短路”)。
(3)图中,开关闭合,两个灯泡能发光(填“能发光”或“不能发光”)。将一根导线接在L1的两个接线柱上,发现L1熄灭,L2发光。
师生归纳总结:
1.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板书)
2.短路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源两极相连的电路,局部短路是将一根导线直接与用电器的两端并联,若电路中还有其他用电器,不会造成电源短路。局部短路时被短路的用电器中几乎无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将不再起作用也不会被损坏。
课堂练习:
1.请观察如图所示家用手电筒的截面图,回答下面问题:
手电筒电路的电源是__________,用电器是__________,导线是__________,开关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干电池 小灯泡 金属带 按钮和金属滑键
2.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灯泡能发光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点拨】在判断用电器能否工作时,关键是看用电器中是否有持续的电流通过,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有电源,二是电路必须是闭合的。因此看用电器能否工作就要查看电路是不是具备这两个条件。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方向规定 组成元件及符号
↑ ↑
电流→路径→电路→电路图
↓ ↓
形成条件 三种状态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5.2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
二、电路的构成
三、电路图
四、电路的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2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