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乙】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甲诗中的“楚客”和乙诗中的“逐臣”指的是谁?他有着怎样的遭遇?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古诗词鉴赏。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仅契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此时的悲苦命运。B.颔联的“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还是李唐王朝危险形势的写照。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D.尾联中的“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他人,更是怜自己。(2)请简要赏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B.颔联即景生情,由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而生惆怅伤感之情,为下文感慨作铺垫。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D.全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5.“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6.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他经过贾谊故居,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地共鸣。本诗怀古伤今,情感丰富,既表达出对贾谊被贬的_____________,也表达出对自己命运的_____________。7.简要分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楚客”指客居长沙楚地的贾谊,“汉文”指汉文帝刘恒。B.颔联“秋草”“寒林”“日斜”等词渲染出故宅萧条冷落的氛围。C.颈联诗人以“汉文有道”暗示贾谊受重用,反衬自己的不幸遭遇。D.诗人溯古思今把个人遭遇同古代先哲相联系,深化了咏叹的主题。9.“怜君何事到天涯!”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赏析任务。【甲】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乙】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析场景】甲诗颔联写出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绘画面】乙诗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悟情感】甲诗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长沙过贾谊宅[唐]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乙】扬江陵府曲江楼记[宋]朱熹广汉张侯敬夫①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②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飘然有出尘之想。①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④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A.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B.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以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⑤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注释】①敬夫:张栻,字敬夫,号南轩,理学宗师,“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好友。②晻: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汲汲然:焦急迫切的样子。⑤次第:逐一陈述。11.按要求填空。(1)阅读甲乙诗文及注释可知,甲诗中故居的主人贾谊,乙文中提及的______,都曾被贬官,甲诗中的______字,就是降职远调贬官的意思。(2)乙文中提及的“范公之书《岳阳》”指北宋文学家______(人名)所写的《岳阳楼记》,划线句①表述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一句相近。12.联系所学,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课文内容 选文内容 释义政通人和 岁丰人和 ①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②______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知兹楼之胜 ③______13.对乙文中划线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理解:朱熹的这篇《扬江陵府曲江楼记》和范公的《岳阳楼记》一样,都是受到好友嘱托才写成的,且两者都写了自己登楼所看到的景象。B.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理解:(朱熹)想和张敬夫一起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张九龄的风采来满足自己平素里的心愿。这表现了朱熹对张九龄的追思与认可。14.文人诗者常触景生情,请结合诗文,完成以下探究。诗文 所见之景与特点 抒发的情感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诗人看见贾谊的古宅里秋天的枯草,寒肃的树林和西斜的落日,所见之景具有①______的特点。 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 ②张敬夫看见________ ③________15.结合本文后两段和《岳阳楼记》内容,分析朱熹的写作目的与范公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楚客”“逐臣”指的是贾谊。遭遇:被贬(遭受贬谪)。2.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借古讽今,意在借贾谊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同点:《长沙过贾谊宅》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和当今统治者的不满。表达更含蓄。《贾生》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愁之情,表达更直白。【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甲诗《长沙过贾谊宅》,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乙诗《贾生》,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甲诗中的“楚客”和乙诗中的“逐臣”都是指贾谊。根据“谪宦”和“逐臣”可知,贾谊的遭遇是被贬谪,贾谊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甲诗《长沙过贾谊宅》,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乙诗《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3.(1)C(2)示例:颔联抓住“秋草”“寒林”“日斜”等景物,渲染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做铺垫。【解析】(1)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刘长卿被贬的凄凉”表述错误,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斯人已去,留给后人的只有嗟叹。这一联即景生情,惆怅伤感,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4.A5.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分析】4.本题考查诗歌理解。A.“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故选A。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是该诗的尾联,意思是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可知作者这里表面在为贾谊而悲伤,实则对自己被贬的遭遇也是无比伤感。因此,品读尾联情感,需要结合前几联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可知抒发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故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根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6. 同情和痛惜 悲愤和抑郁。(意近即可)7.①点明凭吊贾谊的时间以及萧条冷落的环境;②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寂寞、悲凉凄怆的心情;③表达作者对贾谊的景仰;④暗示唐王朝危机四起的政治形势。【解析】6.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进行分析。“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意思是,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7.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全面把握诗歌大意和情感,围绕诗句内容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来进行分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根据诗中“秋草”、“寒林”、“人去”、“日斜”的内容可知,作者采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故宅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8.C9.示例: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以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解析】【分析】8.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暗示贾谊受重用”理解有误。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作者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注意“有道”“犹”二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可见诗中并没有暗示贾谊受重用。故选C。9.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要理解全诗意思,结合时代背景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诗歌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和一派黯然气象;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含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意思是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怜君何事到天涯!”这句话借古伤今,表面上是在写贾谊被贬长沙这一事,实际上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诗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作者借这件事来表达对贾谊的同情,对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现实的一种控诉和谴责。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10. 【绘画面】乙诗颔联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悟情感】甲诗尾联借怜贾谊以自怜,表达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痛苦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乙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解析】【分析】【详解】第一空: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在尊重诗句原意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如:边疆彻骨寒冷,只见白雪茫茫,寒光凛冽;在曙光的照耀下,我军的旌旗飘动,有着无边的气势。第二空:考查诗句赏析。“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在贾谊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悲愤之意。第三空:考查诗句赏析。乙诗尾联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既表现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也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11. 张九龄/张公/曲江公 谪 范仲淹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2. 人心和顺 同“嘱”,嘱托 美好13.B14. 萧瑟、冷清 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隐约在水天之外,所见之景具有朦胧晦暗的特点。 对张九龄被贬的伤感,对其不在朝廷时仍然迫切地担心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的感慨。15.朱熹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合乎实际地辨别是非是稳固不变的天理”这个道理,用以自反观自身,也供世人观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为了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解析】11.考查文学学识。(1)根据乙文中的“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和文后的注释可知,张九龄曾被贬官到江陵。甲诗中“三年谪宦此栖迟”意为: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谪”就是降职远调贬官的意思。(2)乙文中提及的“范公之书《岳阳》”指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谥号文正,曾写《岳阳楼记》。乙文中画线句①的意思是至于他感伤时事,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相近,处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主。12.考查文言词语。政通人和:政事顺利,人心和顺。人和,人心和顺。岁丰人和:五谷丰登,百姓安乐。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属,同“嘱”,嘱托。而以书来属予记之: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美好。而知兹楼之胜:就知道了这座楼的美好。13.A.《岳阳楼记》所写的或阴或晴的景色变化,是迁客骚人登楼所见,不是作者所见。根据乙文末段中的“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要知,朱熹并未登楼并眼所见,而是敬夫所见。故选B。14.①“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故可填:萧瑟冷清。②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句意为: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隐约在水天之外。注意:重湖(相连的湖泊);萦纡(迂回曲折);渺弥(飘渺弥漫)。“萦纡渺弥”“空濛晻霭”点明了景物朦胧晦暗的特点。③根据“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可知,此处的景物描写包含着因张九龄被贬的伤感。联系“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可知,此处景物描写还包含着对张九龄虽不在朝廷却仍关心国家大事,担心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的感慨。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乙文中的“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以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可知朱熹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合乎实际地辨别是非是稳固不变的天理”这个道理,用以反观自身,也供世人观看。《岳阳楼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点睛】译文: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而感到不快,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