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课件(共27张PPT) 2022—2023学年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边城
沈从文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住临河吊脚楼对远方人有所等待、
有所盼望的,也莫不因鼓声想到远人。
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假话也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 小说 家、  散文 家、文物研究家。代表作《边城》《长河》
《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
2、通过粗读了解故事情节,通过精读分析场面
3、重点结合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探讨小说主题和创作目的
一、浏览全文内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2、本文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共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一-两年前的端午上一 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的顺序来展开情节。可见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3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景。
第5节描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爷爷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明年其。正
第6节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作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给人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二、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有什么作用
高考小贴士
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情节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必考点。高考又往往从概括小说情节和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两方面设题。分析情节作用题是重点考查内容。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分析情节作用类题目,一般从“三对一给”四个方面考虑:
(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A.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B.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作用。
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4)给读者的感受,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如“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等。
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1、《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完全在翠翠身上体现了出来。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1)纯真、可爱。
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2)聪明、矜持。
如课文第五部分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部分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本来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3)对爱执着、纯粹。
她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三、2.如何认识爷爷这一人物形象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时留下一枚,“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后来又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着急回去找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课堂探究
1、“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偏偏详写端午而不写中秋和过年?
2、小说《边城》写了湘西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对小说的主题,该如何理解?
端午最能表现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它能呈现出风土人情、各色人物等等。中秋的月夜固然是引人歌唱的好时候,但中秋太幽静,它是属于老人的,是闲静休息的节日,总不如作者心目中热闹的充满朝气的端午吸引人;新年热闹的朝气是有的,但新年太粗犷,到处是如雷如虎的鞭炮声,又总不及端午那清新的水汽让人神往。详写端午的风土民情,有热闹的河街,有竞赛的龙舟,有年轻力壮的划桨手,还有躁动迷人的鼓声。端午具备了作者所看重的特质:年青,活力,热闹,清新。端午节中的活动正是青年的力与美的展示。
主题
1、“情爱——乡情”说
2、“现实批判说”
3、“文化——哲理说”
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
作业
《边城》是一幅山水画,里面充满了风俗美、人情美、环境美、语言美。欣赏它,就仿佛吹着一支牧笛,在都市之外的桃花源里诗意地栖居。请结合节选部分选取一个角度欣赏“边城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