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曹冲称象 文本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曹冲称象 文本解读

资源简介

备课方案
4 曹冲称象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全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第1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大象的来历。第2自然段形象地描述了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暗示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有一定难度。第3自然段讲有官员想出造大秤的方法,但根本行不通。第4自然段讲曹冲提出了称象的方法,分3个步骤: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课文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清楚明白。第5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曹冲的方法果然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课文配有插图,是曹冲在岸上指挥,人们按照他的方法,把大象赶上船,在船舷上画线的场景。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能从课文中学习到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思考,能大胆表达的品质。
课后第三题,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可以先让学生比较读一读,再讨论用上这些词语的好处。为什么要用“才”呢?为了突出表现曹冲的年纪小。为什么要用“到底”呢?加上“到底”,加强了疑问的语气,表示要知道大象的重量难度很大。让学生去掉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比读一读,体会用上这些词后意思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用“才、到底”各说一句话。课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直、果然”,教学中也可以相机点拨。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称”在本课中读chēng;“秤”读chèng;“一杆秤”中的“杆”在这里读gǎn。
“柱、杆、根”都是形声字,右边“主、干、艮”是声旁,表读音,左边形旁表义,都与“木”有关。“砍、止”可用字源识字法识记:砍,“石”代表刀斧,“欠”表示被刀斧劈后缺少一块;“止”本义为脚趾头,文中指到画线的地方结束。
“底”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点不要忘写;“站”的立字旁横变作提;“船”的舟字旁中横变作提且右边不出头;“然”的右上有一点,四点底的四点方向不同。
2.阅读理解
本课围绕“称象”的问题展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官员们的方法为什么不好?曹冲的方法为什么好?课文理解的重点是曹冲称象的过程。
第4自然段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可以请学生读读这一段,圈画交流: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给予学生提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让称象的过程逻辑更加清晰。之后,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曹冲称象的办法。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或者有一定重量的东西)、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方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请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提示学生用好“先、再、然后”等词语,让表达更有序。结合课后第一题,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之后,可以请学生把官员想出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作比较,讨论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呢?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这足以说明曹冲才智过人。
3.积累表达
用“……再……然后……”写句子,能有序地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4.类文迁移
教学第二课时“品读感悟”环节时,可链接类文《曹冲断案》,通过类比阅读,让学生对比两个故事中曹冲的表现,发现他总能在别人没有办法时想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说明曹冲虽然年纪小,但很聪明机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动脑。通过链接类文,让学生阅读曹冲的机智故事,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懂得要像曹冲那样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用眼观察,要动脑想,找到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
备教学资源
曹冲智救小吏的故事
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了个洞,管马房的小吏害怕被处死,想主动向曹操自首请罪,但仍担心不免一死。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不急着禀告,等三天再说。”
之后,曹冲用刀把衣服戳了个洞,看起来好像是被老鼠咬的,然后穿着去见曹操,一脸愁苦表情。曹操问他原因,曹冲说:“听人说衣服若是被老鼠咬破,就会倒霉,您看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一个大洞,我担心会倒霉。”曹操说:“那是迷信,别放在心上。”
一会儿,马房的小吏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衣服在人身边,都还会被老鼠咬破,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竟不追究此事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