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备考导航】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考点 内容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考试的重点: (1)从命题内容上看,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党和政府现阶段政策、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 (1) 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条件性 (2)形成哲学知识体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3)关注改革发展、社会进步、先进典范、重大时政,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认识观【知识体系】【考点解析】(认识论)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和实践⑴认识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⑵实践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别提醒】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③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原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原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正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点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点睛之词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规划”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特别提示】①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②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特别提醒】①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②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标志性关键词法理论 关键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误区】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③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④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⑥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⑧真理永远是正确的【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⑴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⑵方法论要求: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实在)⑴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⑵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⑶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特别提醒】全面理解真理含义 特点 解读 方法论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特别提醒】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意识、认知、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③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①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②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⑷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特别提醒】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因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断标准。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③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是错误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不能认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下,永远是真理。⑤图示法解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反复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 (证明正确) 实践 认识………实践 认识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结束)无限性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 实践 认识………实践 认识……… (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 人类认识无限发展上升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真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从深度上看:认识不断深化;从广度上看:认识不断扩展;从进程上看:认识不断向前推移 //实践 认识………实践 认识……… 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答题模板】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1.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要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反作用+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答题模板】(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分析。。。【答题要素】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历史性【答题模板】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题要素】来源+动力+标准+目的【答题模板】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分析问题1.结合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答题要素】真理的特点+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的发展+真理的作用+材料【答题模板】(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2)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真理才能得到发展。(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设问模式】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道理的【答题要素】可知论+实践论+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答题模板】(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2)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答题要素】客观性+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要坚持和服从真理【答题模板】①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②。。。。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③要尊重科学,坚持和服从真理。4.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对。。。出现不同认识的原因。【答题要素】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答题模板】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对。。。的认识在不同的时期认识不同,正确的认识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哲学原理】认识论(又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共有3个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岐途。【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也要重视认识的作用,特别是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具有无限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易错剖析】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解析】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更好的改造世界。4.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解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5.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6.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8.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解析】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解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1.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解析】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解析】人们能够按照客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2.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正确的意识(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们不可认识的。【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解析】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5.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解析】人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公认人数的多少无关。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9.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解析】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而且真理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真理可能便成谬误。10.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解析】该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可以获得真理。11.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解析】人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非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13.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解析】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且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