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备考导航】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考点 内容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规律是客观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试题材料多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社会实践等 (1)通过学习,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2)形成哲学知识体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3)关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等事例,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知识体系】【考点解析】【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 物质区别 ①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②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①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②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系 ①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⑵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⑵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①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②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特别提醒】⑴“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⑵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⑶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区别 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二、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客观的⑴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特别提示】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及物质载体(由低级到高级)运动 物质载体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化学运动 原子、分子、离子生物运动 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 生产方式思维或精神运动 人脑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示】 正确理解规律是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不是 臆造的 现象的 偶然的 异变的举例: 喜鹊叫喜 苹果落地 守株待兔 价格升降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②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⑤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⑥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⑦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⑧“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特别提醒】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主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②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①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误区:①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③意识的作用只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b.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原理内容】 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答题模板】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要素】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措施+意义【答题模板】(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发挥正确意识(或科学理论)的促进作用。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答题要素】客观存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两种错误思想【答题模板】①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要素】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结合+措施+意义【答题模板】(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在运动变化中利用规律。(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分析【答题要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者结合【答题模板】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重要条件,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哲学原理】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也表述为,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附: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即主观要符合客观)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根本出发点、根本立足点。〈2〉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点)(1)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两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结合起来。(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唯心主义),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易错剖析】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但意识来源于实践。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答案】正确。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应方式的变化。【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4.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答案】正确。【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5.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才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6.思想的伟大在于他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思想依赖于物质。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思想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与意识。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答案】错误。【解析】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实践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意识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答案】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诗词的创作源于作者的内心感悟。【答案】错误。【解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诗词的创作属于意识,它源于实践。科幻作品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答案】错误。【解析】科幻作品属于意识,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如实反映。诗词是以客观形式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答案】错误。【解析】科幻作品属于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龙的概念无法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龙的概念作为意识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依据。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答案】正确。【解析】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如神话、传说等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解析】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万古不变的。3.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解析】意识有正误之分,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4.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6.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解析】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7.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能突破规律的制约。8.规则也是一种规律。【解析】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他们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9.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解析】物质世界的相对静止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解析】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理想的世界。但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创造现实的世界。揠苗助长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揠苗助长的主人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13.坚持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正确的说法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4.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15.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解析】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说法,但可以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具体事物。16.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解析】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积极地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