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湘教版(2019) 选择性 必修一
第二章 岩石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 理解板块运动与大型构造地貌。
3. 理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4. 了解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5. 了解火山分为三类。
【重点关注】
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板块运动与大型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4.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5.火山可分为三类。
【知识清单】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 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等。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
3.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 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 板块。
(2)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 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 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2.板块运动与大型构造地貌:
板块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影响 举例
板块碰撞 陆海相碰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形成 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形成 安第斯山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
陆陆相碰 形成巨大的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形成 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 ”。
2.褶皱: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 。
(1)背斜:
背斜成山: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 。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 ,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成谷地。
(2)向斜:
向斜成谷:从形态上看,向斜岩层一般向下 。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 ,不易被侵蚀成山岭。
3.断层:断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 。
(1)地垒: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 ,相对上升的岩块。
(2)地堑: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 ,相对下降的岩块。
岩层形态 新老关系 地貌 实际应用
一般情况 倒置现象
褶皱 背斜 中间 两翼 背斜 背斜 有良好的储 、气构造;岩层上隆不易塌陷,不易积水,易开凿隧道
向斜 中间 两翼 向斜 向斜 向斜盆地中,易储藏
断层 ①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断崖②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③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④断层构造地带常育沟谷河流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 ;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 喷出地表。
2.根据喷发状况分为: 式喷发和 式喷发。
3.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带、 带和洋中脊带。
4.火山可分为三类:
(1)活火山:现代尚在活动或 喷发的火山。如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日本富士山。
(2)死火山:保持有火山形态和喷发物,但 记录,也无活动性表现的火山,如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
(3)休眠火山:长期 ,但将来还会喷发的火山,如我国长白山天池。
【课上检测】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2.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① C.①④ D.②③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4.图中板块边界类型与宏观地形( )
A.消亡边界岛弧 B.生长边界海沟 C.生长边界海岭 D.消亡边界裂谷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两列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下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七星岩景区地质构造是( )
A. 火山 B. 向斜 C. 背斜 D. 断层
6.七星岩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背斜遭受侵蚀后变成向斜
B.向斜接受堆积后变成背斜
C.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D.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8.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9.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读“各钻井某页岩层顶部高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中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向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山 D.断块山
【知识清单答案】
一、1.引力、热能2.岩浆活动、地震3.高低不平
二、(一)1.(1)六、小(2) 运动 (3) 稳定、活跃2.岛弧、海沟、山脉、裂谷
(二)1.痕迹 2.弯曲
(1)拱起、张力(2)弯曲、坚实 3.位移(1)下降(2)上升
老、新、山、谷、油、新、老、谷、山、地下水、泉、断层
(3) 1. 岩浆 2.裂隙、中心3.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4.(1)周期性(2)无喷发历史(3)没有喷发
【课上检测答案】
1.C 甲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是非洲,属于非洲板块,C正确。故选C。
2.B M处板块彼此分离,②正确。N处板块相互碰撞,①正确。故选B。
3. C从澳大利亚所在的印度洋板块向东经过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5个板块;
4.A图中板块边界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为消亡边界,图中显示这里岛屿呈串珠状分布于大陆外缘,属于东亚大岛弧,据此选A。
5.C 七星岩景区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是背斜,C对。火山活动形成的是岩浆岩,图示岩石是石灰岩,A错。向斜岩层向下凹,B错。断层岩层有明显错动,D错。
6.C 七星岩的形成过程反映了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C对。背斜遭受侵蚀后,仍是背斜构造,A错。向斜接受堆积后,仍是向斜构造,B错。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共同作用,D错。
7.C 丁处岩层最新,向两翼变老,故为向斜。
8.A 甲处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9.D 甲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大,岩层破碎,受外力作用易成谷地,丁处为向斜构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
10.A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可知该地为山地,排除答案B、D;等高线与各钻井页岩层顶部高程之差即为页岩层的埋藏深度,计算可知页岩层埋藏深度中间深四周浅,说明该地地质构造为向斜,A正确。湘教版(2019) 选择性 必修一
第二章 岩石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流水、风、冰川等。
3.理解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4.了解水蚀作用包括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
5.了解沉积作用,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分为① 吹蚀作用② 磨蚀作用
6.什么是风积作用?
【重点关注】
1.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流水、风、冰川等
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4.水蚀作用包括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
5.沉积作用,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分为① 吹蚀作用② 磨蚀作用
6.风积作用
【知识清单】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表现形式: 、 、 、 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主要有: 、 、 等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
作用。
2.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风化、 风化和 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 破碎。
①热胀冷缩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太阳光曝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 ,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夜间,岩石表层逐渐 ,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脚胀。岩石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
②寒冻风化作用:填充于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 ,因冰冻使石岩发生机械破碎。
(2)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的 成分的改变。
(3)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 风化和 风化进行的。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包括: 侵蚀、 侵蚀和 侵蚀
(1)下切侵蚀:指水流 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
(2)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 地形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移动的现象。如发育在东北黑土区的沟谷,其沟头因溯源侵蚀每年可向源头方向推进数米至十米不等。溯源侵蚀可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
(3)侧向侵蚀:指受 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
2.沉积作用 :河流中挟带的 ,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如山区河床上常沉积有砾石;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

(三)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 作用 。
风蚀作用分类:① 作用 ② 作用
① 吹蚀作用:地表的松散风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 。
② 磨蚀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 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2.风积作用:风所搬运的 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 。
【课上检测】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貌是( )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 D.河漫滩
2.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3.影响甲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流量 B.风速 C.地形 D.植被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按河谷发育程度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5.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6.下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精致拱门”景点,年均降雨量为250mm,约三亿年前,这里是海洋。“拱门”的主要成因为(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风化、侵蚀 D.冰川侵蚀
下图为五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8.下列图示地形成因与分布组合正确的是( )
A.④图-风力侵蚀-湿润区 B.①图-流水侵蚀-干早区
C.③图-风力沉积-干旱区 D.⑤图-流水侵蚀-湿润区
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地质公园约位于93 E、40.5 N,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图为该游客于14∶30(北京时间)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
完成下列小题。
9.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断裂抬升作用
10.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 )
A.风力堆积作用 B.固结成岩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知识清单答案】
一、1.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2.流水、风、冰川
(一)1.破坏2.物理、化学、生物
(1)机械 ① 膨胀、冷缩 ②水分(2)化学(3)物理、化学
(二) 1.下切、溯源、侧向(1)垂直
(2)底部(3)横向2.泥沙
(三) 1.破坏 、吹蚀、磨蚀 ① 吹扬 ② 沙粒2.沙粒、沙丘
【课上检测答案】
1.C 甲地貌位于尼罗河河口地区,形态呈三角形,地貌类型为(尼罗河)三角洲,选项C符合题意。冲积扇和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地区,A、B不符合题意。河漫滩位于河谷之中,D不符合题意。
2.D 根据上题判断,甲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它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因流速减慢而沉积的地貌,因此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3.C根据上题判断,甲地貌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流水堆积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流速减慢,地形起伏决定流速,因此形成甲地貌的主导因素是地形,选项C符合题意。流量和植被对三角洲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导因素,排除A、D。风速大小与三角洲的形成无关,排除B。
4.C河流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谷,对应③阶段;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谷拓宽,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依次对应①、②阶段;成熟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进一步展宽,沉积作用加强,对应④阶段。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5.D在阶段④时期,河谷展宽,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流速减慢,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因此流水沉积是阶段④时期的主要地质作用,D正确;地壳上升则河流会下切侵蚀,图中没有信息支撑,A错误;图中岩层完整,没有出现断裂下沉现象,也没有岩浆喷出现象,均不是阶段④表现的地质作用,BC错误。故选D。
6..C根据材料,景点区年均降雨量为250 mm,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所以该地区降水较少,所以流水侵蚀作用不会太强烈,故A选项错误;该地晴天多,“拱门”长期受风吹、日晒,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风化强烈,岩石受风力侵蚀严重。可推断“拱门”的形成是受风化作用和外力侵蚀作用形成,B选项不全面,错误;所以C选项正确。冰川侵蚀一般规模较大,不太可能形成小形“拱门”,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
7.D 读图可知,图中景观①为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②为黄土地貌,为流水侵蚀而成;③为移动沙丘,为风力沉积而成;④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而成;⑤为冲积扇,为流水沉积而成;所以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冲积扇,故选D。
8.C 根据上题分析,判断分布地区即可得到答案。④图为风力侵蚀而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风力作用多的地区,故A错误;①图为流水侵蚀而成,分布于流水丰富的地区,即多分布于湿润区,故B错误;③图为风力沉积,主要分布在风力作用强的干旱区,故C正确;⑤图为流水沉积而成,故D错误;综上可知,选C。
9.B 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区域,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对。风化作用不是酷似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错。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错。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D错。故选B。
10.C 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对。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岩层土质疏松,A错。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物质组成来源,B错。 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错。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