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在以下哪本诗集?( )A.《古诗精选》 B.《唐七律选》C.《咏史抒环集萃》 D.《古诗十九首》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情感跌宕起伏。 B.句法参差错落有致。C.虚实相生意境开阔。 D.不同场景变换自然。3.小明读完本诗后产生了疑惑,认为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并无关联,请你结合全诗为他解惑。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咏月①(清)曹雪芹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菩萨蛮(南宋)朱淑真②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注]①《咏月》为《红楼梦》人物香菱所作。②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4.香菱拜黛玉为师学诗,下列学诗原则不是黛玉认可的一项是( )A.格调规矩是末事,以词句新奇为上。B.学诗先从盛唐诗歌入手,多读多品。C.学诗者要品读出诗歌的传承与化用。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5.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香菱诗的首联、颔联集中笔墨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B.香菱诗的颈联分别塑造了旅人思乡和闺妇思夫的形象。C.朱淑真词用颦眉未变而愁闷新添表现愁绪的连绵不断。D.朱淑真词用深夜流萤的点点荧光表现深沉清幽的意境。6.请结合香菱、朱淑真的生平,分析两首作品画线句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的情感。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7.你认为以上两首诗可以收录于下列哪本诗集( )A.《即事随感录》 B.《咏物选集》C.《律诗集萃》 D.《古诗精选》8.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9.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0.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11.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③中条:山西的中条山,和华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14.小沪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为:“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劳歌”指忧伤离别之歌。)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沪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你为小沪解惑。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二人皆是怀才不遇,杜牧在登齐山时有感写下此诗。15.文学社准备出一期古代诗歌的刊物,本诗所在的栏目名称合适的一项是( )A.怀古幽思 B.古风大雅 C.羁旅遗韵 D.诗余新章1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合适的一项是( )。A.江涵秋影,携壶上山,共赏秋景有雅兴。B.世事惟艰,难逢一笑,聊插菊花仿渊明。C.时值佳节,不妨大醉,无需哀叹伤迟暮。D.看穿世事,登临抒怀,不效齐景泪涟涟。17.评论家认为此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8.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_____(填人名)。19.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D.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20.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停云(选二首)【东晋】 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其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②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注】①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不从:不顺心,不如愿。②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21.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 )A.《诗经·氓》 B.《蜀相》 C.《望海潮》 D.《窦娥冤》2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在这两首诗歌中?( )A.景物烘托 B.细节描写 C.动静结合 D.直抒胸臆23.小验同学想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一期“比兴”专题的诗歌推送,并向同学们征集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你会推荐《停云》中的哪一首充实材料?请你向班级公众号投稿,并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①,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注】①从开封通到扬州的运河。②乘坐宫殿般大船南巡。③如果周郎没有东风之便。④二乔:指孙权夫人大乔和周瑜夫人小乔。24.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甲乙两首诗产生的时代是( )。A.秦汉 B.三国 C.魏晋 D.唐25.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 )。A.悲壮慷慨 B.质朴自然 C.清新活泼 D.理趣深邃26.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有推陈出新之处,你同意吗?请简析。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甲】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27.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 )A.化用典故 B.虚实相生 C.借景抒情 D.托物言志28.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的感觉。29.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参考答案:1.A2.C3.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 惯弹琵琶解歌舞”,这句诗中写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她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笛声哀怨、悲凉,自然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从侧面来表达战土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此诗题为“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本诗不是律诗和咏史诗,排除BC;《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本诗不是五言古诗,作者为唐人,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以及特点的能力。C.“虚实相生”错误。本诗并没有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用环境的渲染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意思是: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4.D5.A6.“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此时香菱已是薛蟠的小妾,而薛蟠远在江南,诗中“月亮”写出了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相传词人朱淑真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此词“月亮”表达出了词人的自我安慰和空虚寂寞的情怀。【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D.“新学诗者应从含义浅近的诗句读起”不是黛玉认可的学诗原则,根据《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情节中,林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由此可知,新学诗者不可读浅近的诗句,可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次再李白七言绝句,揣摩名家诗作的写法。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描绘出月色的朦胧清淡”错误,香菱诗的首联、颔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大意是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残月仍挂天边。描绘出月色的清晰可见而非朦胧清淡。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香菱才情横溢,却是薄命女子,终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此时丈夫薛蟠远在江南。“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不使人们永远团圆。薛蟠虽然与她并无和谐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所以,诗中“月亮”蕴含着香菱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只身一人的孤独之情。注释中提到朱淑真“南宋女诗人,生于仕宦家庭,博通经史,尤工诗词,相传嫁给俗吏,为丈夫冷落”,“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大意是抬头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词中“月亮”蕴含着朱淑真空虚寂寞的情怀及自我安慰。7.A8.AE9.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记叙寻找隐者没有找到的情景,所以不是咏物诗,排除B;这两首诗都是四句的绝句,所以不是律诗,排除C。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所以不是古诗,排除D。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E.“写落寞之情”错误,“白云满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故选AE。9.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体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10.AE11.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E.“写落寞之情”错误,“白云满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故选AE。11.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体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12.C13.D14.小沪同学好,我认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这首诗共有8句,押韵的字分别是“萧”“瓢”“条”“遥”“樵”,是1、2、4、6、8句的尾字押韵;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说明诗歌是律诗,可以收录进《律诗集粹》。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明快活泼”错,应是“用语浅近、含蓄委婉”。比如“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达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而“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则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采用了比较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看两首诗结尾所写内容与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本诗“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此句中“帝乡”与“渔樵”代表不同的生活,作者到“帝乡”是入仕为官,而“渔樵”则代表隐逸生活。人到了帝乡,心却向往隐逸,此句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而“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则是写诗人与友人唱着劳歌分手,“风急”渲染出离别环境的凄凉;“马萧萧”则通过写马的不舍离去而传达出人的依依不舍的深情。然后注意回答时扣住“为小沪解惑”,说出自己的理解,肯定小沪理解的“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是正确的。15.A16.B17.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抑郁,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例如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篇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A.《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属于“怀古幽思”的特点。B.这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不属于古体诗,与“古风大雅”的特征不合。C.“与客携壶上翠微”,作者不是“客”,所以不能体现羁旅。D.词又称“诗余”,句子长短不一,而本文从句式表达特征来看,整齐对称,押韵、平仄等符合格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不是词。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聊插菊花仿渊明”错误,“插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仿渊明”。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尘世难逢开口笑”,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表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这一联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但不一定是“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18.甄英莲19.C20.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五岁的时候被拐子拐走,后来辗转被卖到了薛家,薛宝钗给她取名叫香菱,后来给薛蟠做了妾。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精华欲掩料应难”,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望月出神。“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21.A22.B23.我会选择第一首。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既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来起兴,引入后面的抒情,又用“霭霭”“濛濛”衬托主人公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伤感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停云》是四言古诗。A《诗经·氓》是四言古诗。B.《蜀相》是七言律诗。C.《望海潮》是词。D.《窦娥冤》是杂剧。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A.“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C.“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闲止”静景,“相和”动景,动静结合;D.“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所选的篇目,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用的原因,要突出“比兴”的手法。我选择第一首诗。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开篇以“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起兴,为后文“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作了衬托,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句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24.D25.D26.观点推陈出新。传统认识上,人们都是否定隋炀帝,认为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而本诗则写出开挖运河的交通价值,一个“赖”字说明河运功能的巨大。作者甚至用大禹治水之功来类比。关于赤壁之战,传统观点上,都充分肯定孙刘联合的战略,称赞周瑜和孔明巧借东风的智慧形象,而本诗则反弹琵琶,指出如果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用“锁二乔”来揭示其失败的恶果。由此看来,两首诗都能辩证地多角度地认识史实,善于在史实中挖掘新的思想意义来启迪后人,充分体现了咏史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解析】24.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依据“汴河怀古”中的“波”和“多”所押的韵一致,以及“赤壁”中的“朝”和“乔”所押的韵一致,由此可知,这两首诗属于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而格律诗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另外,依据“汴河怀古”中的“尽道隋亡”可知,这首诗应在隋朝以后,依据“赤壁”中“周郎”“二乔”等内容可知,这首诗应写于三国以后。综合以上分析,这两首诗应产生于唐朝。故选D。2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依据第一首诗的题目“汴河怀古”及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特别是后两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其意思为“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作者以诗文的形式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意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走隋朝灭亡的老路,用意深刻;“赤壁”这首诗,作者借对历史遗迹及人物的思考,表达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特别是运用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这里作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极富理趣,寓意深刻。综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共同的风格特点是“理趣深邃”。故选D。26.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第一首“汴河怀古”:诗中的“汴河”指的是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并且“至今千里赖通波”,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认为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但当时诗歌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写这个历史题材的,因为隋炀帝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多次南巡,奢侈无度,终遭灭亡,所以这些诗歌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但作者在这里却一反常态。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首诗中的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可谓“推陈出新”。其次,第二首“赤壁”:对于赤壁之战,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共敌曹魏,加上周瑜和诸葛亮巧借东风,最后吴胜曹败,但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当时周郎没有这个天时之便,结果必然相反,并且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作结,把战争的结果说的极其含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确有“推陈出新”之处。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都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中提出富有新意的看法,给人以深深的启发,这也正是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和思想价值所在。27.D28.D29.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甲诗中“劳歌”源于《晋书》,化用典故。B.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为虚写;“日落”“满天风雨”为实写。C.甲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满天风雨”借景抒情;乙诗“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借景抒情。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错误,“梅花发”不属于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是隆冬时分的典型物候。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是探究鉴赏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甲诗第四句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乙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 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句直接点出“离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