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歌插秧杨万里部编版(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目录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诗歌鉴赏4小结学习目标壹学习目标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重点)感受蕴含于诗歌中的劳动之美(难点)了解诚斋体作者简介贰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 )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今存诗4200余首。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因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作品:《小池》、《晓行望云山》诗歌鉴赏叁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创作背景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móusuō ji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zhāo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shì zā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móusuō ji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zhāo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shì zā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首联中为何连续使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用“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兜鍪甲衣蓑衣、斗笠颔联和尾联中,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只不答”,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呢?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小结肆《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课后作业课下诵读课文,结合本单元所学,从以下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500-800字左右。话题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话题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