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 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其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时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全方位外交则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学情分析本课位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历史下册 17课,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不少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方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七年级学生对外交知识并不陌生,从七上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翻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第一页,到巴黎和会——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坐到谈判桌前提出的正当要求遭到无理拒绝,书写中国外交最为暗淡的一笔,一直到第 16课建国后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取得一些外交成就。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本课蕴含的知识点虽然很多,但大都浅显易懂,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困难。另外,前一节课介绍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起步,学生对我们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原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受本课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核心素养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日两国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善于归纳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上进心,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学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外交事业的重大发展。通过设计活动,让生观看图片资料与阅读课文相结合,以及复述、设疑等方式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本课的难点:一是中美关系在 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二是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世界局势,从中美两国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通过比较旧中国外交处于无权地位与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柱状图
教师:同学们从图中看一下与中国建交高潮出现在哪一年呢?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上个世纪 70年代我国的外交事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走进第 17课一外交事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从图片的展示,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大国担当一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1945年,联合国创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问题
3.中国在何时什么会议上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
学生:1971年 10月,第 26届联合国大会十月二十五日晚结束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辩论并进行表决。大会以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票反对、十七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后引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概况,通过分析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继而讲述意义,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使学生全方位厘清本知识点。
过渡: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梅开三度,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演绎了外交舞台上的一段佳话。
第二篇章大国担当
二、打破坚冰,共建和平:
(一)中美建交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思考: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怎样?怎样形容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 20多年。材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结合材料思考:尼克松的话说明了什么?美国的态度有何变化?
2.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合作探究】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 70年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有哪些?(分别从美国、中国两个角度分析)
展示材料:
材料一:1971年 7月,尼克松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一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的三分之一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世界的中心。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经过时。”——尼克松《不战而胜》
材料三:20世纪 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迫使美国不得不谋求对华关系的改善,联合中国对付苏联。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越南战争是美国人的滑铁卢,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和失利,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陷入困境,军费负担不断加重,美国经济又调头向下,1970年美国经济增长则完全于停顿。
——《环球时报》2002年 10月 21日
材料一:1969年 3月,苏军入侵中国的珍宝岛,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材料二:
通过巴基斯坦总统给美国白宫传去口信,提出中方愿在北京接待美国总统特使或总统本人,以讨论解决美国从台湾撒军这个根本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美国方面:
①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②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④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方面:
①与苏联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②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其中,中美要求改善关系的根本目的——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3.中美关系改善的进程
(1)“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与课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美关系正常化三部曲。
(2)基辛格访华展示图片:1971年 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3)尼克松访华展示图片:
《历史性的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想一想】教师:为什么尼克松说“一个时代结束了”是指什么时代 “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又指什么时代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中美隔绝对立的时代,中美和解的时代。
1972年 2月 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建交展示图片:《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报》思考:从中美建交公报中,你能看出,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吗 中国坚持的立场是什么?
(二)中日建交
1.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影响了日本。中日双方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日本需要扩大在国际政治、外交的影响力,经济方面日本需要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2.中日何时正式建交?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是谁?展示图片:1972年 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展示图片:展示表格: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首先从 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开始讲解,然后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进而引出中美建交,中美建交推动中日建交。
并通过分析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过渡:继中日、中美相继建交后,中国突破重重障碍,在新的时代的外交舞台上谱写了一曲华美的乐章。
第三篇章:大国担当三——全方位外交
三、全方位外交
1.全方位外交的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全方位外交的举措问题
中国是怎样实行全方位外交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问题 2.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格局?展示图片: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问题 3.中国外交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教师:中国已与世界上 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 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4.全方位外交的意义:
教师: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和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就,分析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南京条约》签订《辛丑条的》签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 APEC会议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实力)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
3.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国际环境)
对比新旧中国的的外交,你有何启示?
教师: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全方位外交的背景开始,迅速将学生拉入教学情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7 外交事业的发展测评练习
一、选择题
1.1971 年 11 月,美国《时代》周刊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明新中国将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变?(  )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4.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你认为“梅开三度”包括(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⑤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④⑤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③④⑤
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的主题应当是(  )
A.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B.国防现代化的起步
C.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D.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6.2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APEC 会议能在上海举行,其根本原因是(  )
A.上海的城市形象良好,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是亚太乃至世界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D.开放的中国,古老的文明吸引着各国领导人
二、材料解析题
7.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
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 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推动我国 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
(4)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加入了哪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5)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17外交事业的发展课后反思
上完《外交事业的发展》后,针对课堂中的一些情况,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成功之处: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在学习中美关系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材料,学生自己就能够分析出原因,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材料分析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相应措施: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以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