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视频+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海—气相互作用(视频+课件)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旱!鄱阳湖被晒成草原,提前进入枯水期。
是什么造成了南方地区今年最热的夏天?
海—气相互作用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分析海—气作用下的厄尔尼诺等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理解海—气作用的影响。
区域认知: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影响。
1
2
3
考题 分值 考点 题型 难度 命题情景 核心素养
2022年山东卷16(2) 10 风,海气相互作用,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综合题 难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2017年全国卷Ⅰ6—7 4 西北地区影响蒸发的最重要的因素(水量平衡原理) 选择题 中 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2018全国卷I 37 6 水量平衡原理 综合题 中 扎龙湿地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2018年海南卷1—2 4 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 选择题 中 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2021年广东卷地理 20 局部水热失衡 综合题 中 南极罗斯冰架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近几年考情分析 重要程度 :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预习自测:
结合课前预习,同学们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
描述海—气相互作用(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
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增温的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海面大气,再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降水
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这是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海水蒸发变为水汽,进入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的降水直接落回海洋。
基础知识梳理
潜热输送
水分
热量
图4.15
热量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全球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
水分交换
大气
海洋
热量交换
大气
海洋
蒸发
降水
潜热
长波辐射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全球热量平衡
全球水分平衡
驱动力:热力差异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盈余
亏损
二、海气相互作用——热量平衡
地球上高低纬之间热量输送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驱使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地理实践力:据图归纳总结热量收入、支出两者随纬度分布的规律。
回归高考:(2022年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分析其原因。(8分)
大气
海洋
热量交换
海洋热量的收入:
1、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大气保温作用、暖气团
3、大洋环流:暖流
海洋热量的支出:
1、水循环:蒸发
2、大气运动:冷气团
3、大洋环流:寒流
归纳总结:热量平衡
回归高考:(2022年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分析其原因。(8分)
回归高考:(2022年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分析其原因。(8分)
热量收入:下坡风使风速大,时间太短增温幅度小,增温不明显;
热量支出:南下冷空气在较大的气压梯度和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风速大,蒸发大,带走的热量多;冷气团从高位到达与海水热力交换使水温减低;离岸风使冷海水上泛,水温降低。
身边的地理:潍坊夏季气温最高为什么在寿光?
2022年6月27日 6:59
寿光
身边的地理:潍坊夏季气温最高为什么在寿光?
参考答案:
1、寿光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人为热多,热岛效应显著
2、位于山地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
3、地势低洼,不易散热
4、距海较远,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差
气象专家分析指出,除了受离海洋远近的影响之外,我省夏季气温差别还受地形影响——夏季我省风向以偏南为主,所以我省山区北麓往往更容易出现高温,如济南、淄博、潍坊等,而同属沿海地区的青岛、烟台和威海,在出现高温天气时,半岛山区南麓的青岛会更凉快些。
寿光
三、水量平衡原理——收支平衡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外流河流域: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量的值趋于零)
内流河流域:既然闭合,就不用再去考虑外地流入,本地流出之类的水收支问题了。即:降水量=实际蒸发量
实际蒸发量要受到下垫面水分多少的控制,沙漠地区,由于水分缺乏,本身水源就不足因此年实际蒸发量最少
潜在蒸散量(理论蒸发量)是固定下垫面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蒸腾量,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有温度、风、空气干燥程度等。
高山冰湖:多为封冻的内陆湖,所以冰湖面积多年稳定,即: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该湖泊的补给量。此湖泊的补给类型:山地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因此实际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海洋:降+径=蒸
外流区:降=蒸+径
内流区:降=实际蒸
回归高考:(2017年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命题元素P2:西北地区影响蒸发的最重要的因素——水的多少
命题元素P3:坡度—坡度大的地方不利于保水保土,故蒸发量最小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任务:1 比较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两地的海水温度高低
2 画出两地间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并判断两地的降水特征
正常年份受低纬信风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温暖海水会被吹向西部海域,太平洋中东部底层较冷海水上泛,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出现东冷西暖现象。西部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降水;东部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这种热力环流被称为沃克环流。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任务:1 比较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两地的海水温度高低
2 画出两地间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并判断两地的降水特征
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极端年份信风被削弱,太平洋东部温暖海水无法被吹到西部海域,东部上升补偿流受阻,使得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较高,而西部缺乏温暖海水补给,温度低于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偏冷现象)与厄尔尼诺正好相反。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涌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洋表层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太平洋东部下沉;太平洋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
为什么今天我国南方高温干旱?
本课总结
海——气相互作用
全球水热平衡
局部地区水热失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相反
影响因素
纬度和洋流
形式
水循环
形式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方式
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多于高伟度地区,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伟度地区传输
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善待,
最终都会回归人类自己身上,
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人,
如果灾难来临,
消失的只有人类而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