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课标要求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区域协调发展涵盖 、社会和 等方面的内容。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缩小地区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 。(3)促进 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 代价。3.区域协调发展是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通过 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 发展。(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 互补、 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 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 发展。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增进 ,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2.提高 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 合理化。3.形成 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4.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 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预习自测】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不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箭头甲表示的要素最不可能是 ( )A.资金 B.产品 C.劳动力 D.技术2.图示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最有可能造成( )A.M地经济发展趋缓 B.N地环境质量下降C.M地能源更加短缺 D.N地就业压力加大下图为非洲五大地区2012年人均GDP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非洲经济呈现“南北发达,中部贫困”的分布格局,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气候 ②水源 ③矿产资源 ④交通 ⑤产业结构 ⑥劳动力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4.为促进非洲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渐从北非与南非沿海地区向非洲大陆中部迁移,其转移的工业部门最可能是A.纺织工业 B.造船工业 C.钢铁工业 D.化学工业课堂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教材P87“知识窗”,概述我国东西部结对扶贫的主要形式,并分析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问题探究二【情境】阅读教材P88活动及材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疏解首都面临的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问题】(1)说明京津冀一体化可能给河北省带来的有利影响。(2)简述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意义。(3)分析解决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采取的措施。【规律总结】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社会 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经济 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态 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京津冀协同发展(1)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2)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①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②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③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3)空间布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①“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象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②“双城”是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③“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④“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⑤“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4)重点领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对点训练】下为“京津冀产业联系图”。据此完成1~3题。1.京、津、冀各自优势产业对应正确的是①采掘业、重加工工业 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③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2.甲箭头代表的含义是A.产业与技术扩散 B.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C.信息和资金支持 D.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3.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 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③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④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态环境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非首都功能指那些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办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而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存在经济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1)列举三项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2)根据“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疏解原则,简述北京对于不同企业、产业所采取的疏解措施。(3)阐释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带来的积极影响。真题研析(2018·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文字所示)(1)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 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3)为保护生态环境,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采取何种措施 活动导引教材P88-89活动1.①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②京津冀地区面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2.①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②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③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④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3.区域内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北京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区域整体:打造以北京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思维导图限时训练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与河北雄安新区的关系,实现功能分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还要处理好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和香河)地区的关系,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下图为北京市“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结构图。据此完成1-3题。1.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最直接的目的是A.提高北京城市等级 B.控制中心城区规模C.带动北京东部发展 D.优化交通网络系统2.与雄安新区相比,通州的明显优势是A.基础设施完善 B.国家政策支持C.淡水资源充足 D.发展空间充裕3.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主要是因为廊坊北三县A.劳动力素质高 B.产业基础雄厚C.地理位置优越 D.生态环境优良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促使欧洲制造业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人才向东流动 B.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C.降低生产成本 D.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5.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A.会增加劳动力需求 B.会向东迁移研发中心C.制造业发展受到制约 D.区域环境质量会改善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预习自测】1.C 2.B 3.C 4.A【问题探究】1.主要形式: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社会参与。意义: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实现了双赢,推动区域共同发展。2.(1)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层次;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强区际联系,更好地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2)缓解北京人口、交通和环境等压力;分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周边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3)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对点训练】1.B 2.B 3.A4.(1)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交往)、科技创新。(2)禁止新建、扩建不宜首都功能发展的企业;就地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原有企业;对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等一般制造企业实施整体转移;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端产业实施升级、调整。(3)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形成经济新增长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脱贫致富。【真题研析】(1)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2)天津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口设备更新;减少港区污染);周边其他港口:增加吞吐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3)山区:扩大林业比例(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湿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限时训练】1.B 2.A 3.C 4.C 5.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