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我国重要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西气东输线路 基本概况西气东输一线 ①管道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②西气东输一线是以新疆塔里木气田为主供气源,全线输气能力达170亿m3/年。西气东输二线 ①管道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与境外的中亚管道连接,南至广州,东到上海,主要目标市场是华南地区,并通过支干线兼顾华北和华东市场。②主气源为中亚进口天然气,调剂气源为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国产天然气。西气东输三线 ①西气东输三线将中亚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输往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可有效缓解我国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天然气供需紧张的矛盾。②西气东输三线的主供气源为进口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天然气,补充气源为新疆煤制天然气,每年可向沿线市场输送300亿m3。川气东送 干线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m3。二、西电东送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西电东送就是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三、我国能源进口战略通道1.西北通道:中哈原油管道和途经中、土、哈、乌四国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2.西南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3.东北通道:中俄原油管道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4.海上通道:经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运往中国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海运通道。5.中巴油气管道(瓜达尔港—喀什)有望成为第五大能源战略通道。【预习自测】下为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B.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建设西电东送工程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C.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D.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状况下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图,M、L线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路线。据此完成1~2题。1.M、L线调配的资源分别为A.煤炭、水资源 B.水电、水电 C.天然气、水电 D.天然气、天然气2.M、L资源调配对甲地区的有利影响有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 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堂探究【问题探究】【情境】西气东输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省、自治区。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输三线的气源地。下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问题】1.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2.与一线管线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3.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4.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规律总结】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角度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经济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收入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 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如下:区域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调入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调出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实现西部能源结构优化,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对点训练】下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给相关联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A.①—能源保障 B.②—能源供需矛盾 C.③—油价上涨 D.④—西电东送2.西气东输工程A.将东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C.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减轻大气污染 D.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减轻土地荒漠化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安徽淮南市已探明煤炭可开采量15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的19%,2013年煤炭年开采量达1亿多吨。煤炭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的38.4%。“皖电东送”工程西起淮南,是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淮南的煤转换为电能经皖南、浙北山区,然后到达沪西的重大工程,全长656千米,总投资186亿元。(1)分析国家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主要原因。(2)简述“皖电东送”工程对淮南市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3)说明“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发展的主要意义。【真题研析】(2009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全国整体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 B.ⅡC.Ⅲ D.Ⅳ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Ⅳ地带能源自给率最低,为东部地区;Ⅰ地带2000年以前,能源自给率最高,说明是主要的能源输出地区(2000年以前,东部的能源主要从中部调入),判断为中部地区;2000年之后,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能力明显上升,故Ⅲ为西部地区。故选C。第2题,Ⅳ为东部地带,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调配工程的能源调出省主要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即Ⅲ地带。东北能源丰富,但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量大,不能自给;目前青藏地区输出的能源不多。故选D。思维导图限时训练下为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A.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B.西高东低,南高北低C.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D.东高西低,南高北低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为中俄天然气管道线路图。据此完成3~5题。3.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A.开采更容易 B.成本更高 C.运输费用高 D.清洁,对环境影响小4.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相对西线的优势为A.天然气开发成本较低 B.地形平坦,管线建设成本低C.天然气气源相对充足 D.劳动力充足,管线建设成本低5.中俄天然气合同的签订有利于我国①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④增强能源供应安全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我国重要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预习自测】1.B 2.D 3.C 4.B【问题探究】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东部地区亟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2.接纳中亚气源,气源更充足;覆盖面积大,受益地区广;输送能力强。3.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4.①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对点训练】1.D 2.C3.(1)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一次能源匮乏,但需求量很大;淮南市能源(煤炭)资源丰富,离长三角地区(上海)较近;我国已经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该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高,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影响较小。(2)煤炭工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煤电工业迅速升级换代,煤炭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煤炭工业产业链;与(采、洗、炼)煤和煤电等相关联的机械行业得到发展。(3)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等。【真题研析】1.C 2.D【限时训练】1.A 2.C 3.D 4.C 5.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