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认识区域【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2.区域是有一定的界线、范围、形状或面积,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二、区域的类型1.划分指标2.划分目的: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3.区域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______。(2)空间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______,越详细。三、区域的特征【预习自测】下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 )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 D.区域的面积、范围和界线都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下为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 )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4.从a到d(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小课堂探究【问题探究】[探究1 ]阅读教材P3图1-1-2“甘肃省年降水量和图1-1-3“甘肃省干湿区划分”,分析思考:(1)简述甘肃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指出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及各干湿区自然景观的差异。[探究2] 用关联图表达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3]近年来,山东省统筹推进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推动青岛企业采用“总部+卫星工厂”、“总部+扶贫车间”模式,解决就业9180人。促成喀什特色农产品进驻山东大型商超和在商品交易中心上线,实现年交易量2万多吨。深化人才援疆,实施“专家带团队、结对带交流、项目带人才”的“三带”工程,优选了580名山东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喀什工作。[问题]指出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规律总结】1.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 含义 实践意义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区域开发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差异性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普遍差异,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2.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际联系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相对优势 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要素流动 资金、信息、产品流向落后地区 资源、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区际联系方式 人口流动(我国的民工流)、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产业转移实例 上海与新疆的对口支援等3.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1)(2)(3)【对点训练】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下40°C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完成1-3题。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2.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A.芒果 B.荔枝 C.龙眼 D.柑橘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4~6题。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下为黄河流域图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8.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真题研析(2017全国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解析]第1题,图中展现的河流、桥梁、船舶,岸边的垂柳和飞燕,临水而建的江南传统民居。这是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居民点景象。珠江三角洲虽然炎热多雨,但也没有图中的民居。第2题,在已经判断出所在地区为长江三角洲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降水丰沛。第3题,川剧主要流行于四川盆地,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等中原地区,粤剧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的浙江绍兴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即剪纸作品中的区域。活动导引教材P5活动1.放大图幅,区域空间尺度变小,比例尺变大。缩小图幅,区域空间尺度变大,比例尺变小。2.从全国看,上海自贸区位于沿海、沿江交汇处。从长三角看,上海自贸区在浦东新区内,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3.全国:探索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长江经济带:发挥自贸区的龙头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贸易便利化。上海:促进上海贸易、航运、金融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教材P7活动。1.山东省各地均属北方方言区,但东西差异较大。一地方言留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的“烙印”,此外,行政区划、人口迁移流动、地域文化等对方言的形成与扩散也有影响。一般说来,北方平原面积广大,无高山大河阻隔,有利于方言的一致与扩散,西南地区山地丘陵交错,河湖纵横,方言分化、差异显著。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综合指标、自然要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综合指标、人文要素;中国汉语方言区的划分:单一指标,人文要素。3.略教材P10活动。1.略。 2.略。3.临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点,承南接北、临海近港的位置,使临沂成为“商贸名城、物流之都”,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临沂距日照港、岚山港、连云港均在120km内,距青岛港200km,作为港口腹地,发展临港经济的优势显著。思维导图限时训练下为福建省地形图。据此完成1-3题。1.福建省地形A.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B.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C.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D.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2.根据地形地势特征推断,福建省年降水量A.从南向北逐渐增加 B.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C.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D.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3.立足于本省环境特点,福建省应大力发展A.河谷农业 B.灌溉农业C.立体农业 D.温室农业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预习自测】1.B 2.C 3.A 4.D【问题探究】1.(1)特点: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甘肃省东西狭长。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多;西北部距海遥远,加之山地阻挡,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逐渐减少。(2)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从湿润区到干旱区植被类型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3.方式:产业扶持、农产品销售、人才支持等。对新疆的积极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销售市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产业升级。【对点训练】1.D 2.C 3.D 4.C 5.D 6.D 7.A 8.C【真题研析】1.D 2.B 3.D【限时训练】1.A 2.D 3.C4.(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生活能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