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表格式)

资源简介

《6.1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课题 6.1 价值与价值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
使用日期 设计人 廖俊远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2.2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人的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含义及导向作用。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含义;理解人的价值的内容及主要评价标准;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及导向作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3.学生怎么学 (1)结合教材P69-70,设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议学情境,学生围绕议学任务,理解人的价值的内容及主要评价标准。 (2)结合教材P71-72,学生探究袁老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其背后的情怀与担当,从而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结合教材P71-7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探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致敬袁隆平,从而做一个心有梦想、永远追光的人。
教材 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六课的第一课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包括三目,第一目是人的价值,包括价值与人的价值;第二目是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包括价值观的含义及导向作用;第三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及要求。教学过程中宜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现象,并明确其本质。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价值观特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已有生活经验:学生从生活中对人的价值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已有策略经验: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反思的学习方式较为熟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 学习困难障碍: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具有双重性 突破措施:在议学情境中设计议学任务,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让学生思辨,并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P69-70,设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议学情境,学生围绕议学任务,理解人的价值的内容及主要评价标准。 2.结合教材P71-72,学生探究袁老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其背后的情怀与担当,从而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 结合教材P71-7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探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致敬袁隆平,从而做一个心有梦想、永远追光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评估任务 1.结合教材P69-70,设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议学情境,学生围绕议学任务,理解哲学上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的内容及主要评价标准。(对应目标1) 2.结合教材P71-72,学生探究袁老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其背后的情怀与担当,从而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对应目标2) 3. 结合教材P71-7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探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致敬袁隆平,从而做一个心有梦想、永远追光的人。(对应目标3)
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P57-61,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结合教材P69-70,设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议学情境,学生围绕议学任务,理解人的价值的内容及主要评价标准。 2.结合教材P71-72,学生探究袁老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其背后的情怀与担当,从而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 结合教材P71-7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探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致敬袁隆平,从而做一个心有梦想、永远追光的人。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
讲授新课 一、人的价值1.哲学上价值的含义 2.人的价值的含义 议学情境 “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人物、“杂交水稻之父”、全国劳模——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食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 议学任务: 水稻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什么是价值呢?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样的吗?你是如何认识人的价值的? 议学提示: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一、人的价值 1.哲学上价值的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注意: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人的价值的含义 (1) 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 内容: (3) 评价标准 结合教材P69-70,设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议学情境,学生围绕议学任务,理解哲学上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的内容及主要评价标准。
讲授新课 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要求 议学情境 袁隆平年轻时目睹了大饥荒灾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在路边,这深深触动了他。他立下了毕生的志向,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此,解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他终身的奋斗目标。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怀着“民以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和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背上一个水壶,带着两个馒头,中午下田,头顶太阳、脚踩烂泥,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袁隆平对此乐此不疲。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袁隆平很认真地说:“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正是缘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他走进了水稻王国,播撒希望的种子,整整一生俯身与土地深情对望。 议学任务: 1.袁老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的情怀与担当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什么是价值观呢? 2.从袁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价值观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3.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致敬袁隆平,做一个心有梦想、永远追光的人? 议学提示 目睹了大饥荒灾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在路边,这深深触动了他。他立下了毕生的志向,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此,解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他终身的奋斗目标。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怀着“民以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和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背上一个水壶,带着两个馒头,中午下田,头顶太阳、脚踩烂泥,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袁隆平对此乐此不疲。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袁隆平很认真地说:“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正是缘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他走进了水稻王国,播撒希望的种子,整整一生俯身与土地深情对望。 议学小结 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地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重要性)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要求 (1)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2)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3)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4)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针对性限时训练 (2020·新课标I)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德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为( ) ①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于其行为选择 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稳定不变 ③价值观教有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④正确价值观是青年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9·江苏卷)“软世代”是近年来出现的青年群体,意指在发达的消费社会,一些年轻人缺乏进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个人的身心都绵软无力。如果让你去劝导他们,下列道理比较合适的是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结合教材P71-72,学生探究袁老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其背后的情怀与担当,从而理解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
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
板书设计
复盘反思
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