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学科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公共参与:明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4.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反对邪教。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2.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课前预习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 、 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 。
(3)中国的 不可分割。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关系:形成了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始终坚持 、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 。
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 ,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 ,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 与 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要求 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 ,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 ,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 ,依法打击 ,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必须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
3.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地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 ,是我国 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 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保护宗教界的 和 ,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要求:任何 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态度: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含义:一个“不是”+两个“要求”+两个“支持” ②必要性: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四自我检测
1.目前,我国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这表明在我国(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一项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华民族日益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
③对民族地区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共同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2021年8月2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在于( )
①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更多自治权
②可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③有助于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保护民族主义
④能够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间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藏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西藏这一成果的取得( )
①彰显了人民民主具有全民性和管用性
②是西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
③彰显了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④得益于我国坚持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 )
①不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②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③以同步富裕奠定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④保证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和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63载风雨兼程,喜获新生的西藏各族儿女在党中央的领导关怀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创造了社会制度伟大变革、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西藏63年的伟大跨越,充分证明了( )
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促进西藏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民主改革是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伟大壮举
④民族团结为西藏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6.2022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宣传月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建设和谐社区,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各级各类基地等载体开展民族团结奋斗宣传教育。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 )
①保障自治权行使,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②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④推动各民族在共同繁荣基础上实现民族平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2年,国家民委将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国家实施上述三项计划意在( )
①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③落实民族政策,逐步消除民族发展差异
④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各地“齐心协力建包钢”,结束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母亲们以博大的胸怀精心抚育孤儿成长成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美好未来。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是( )
①牢记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文化交融
④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1年9月13—16日,某省委统战部举办了省宗教界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培训班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宗教政策法规开展教学。对宗教界中青年骨干开展培训旨在( )
①增强宗教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自觉性
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适应
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阐释宗教教义
④增强对宗教的认同,促进宗教事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取得的这些成就,得益于( )
①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前提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发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③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④民族团结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判断题
1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结该区首例巨额“染色茶”案,行使了自治权。( )
1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14.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
15.命运共同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
三课前预习
多元一体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区域地方 特别行政区 行使自治权 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2.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机关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热爱本民族 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依法行使自治权 维护国家尊严 各种矛盾和问题 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团结奋斗
3.一项基本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 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合法权益 正常的宗教活动 境外组织和个人 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四自我检测
1.D2.C3.D4.A5.A6.C7.A8.B9.A10.D11.错误12.错误13.错误14.错误15.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